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常 >

日常

狄龙、姜大卫究竟是如何闹掰的?

2025-02-13 11:01:45日常6
本文作者:李啸天 昨天的行文,写到狄龙、姜大卫结成了CP,成了名满香江的好兄弟,也成为香港媒体的美谈。 不过,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两人的友谊很快就到了经受考验的时候。 先聊一下他们感情交好时候的情况吧。 前文说到《死角》是狄龙与姜大卫正式合作的第一部戏,有人说不对,应该是《独臂刀王》。 这个说法也不算错。 张彻于1

本文作者:李啸天

昨天的行文,写到狄龙、姜大卫结成了CP,成了名满香江的好兄弟,也成为香港媒体的美谈。

不过,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两人的友谊很快就到了经受考验的时候。

先聊一下他们感情交好时候的情况吧。

前文说到《死角》是狄龙与姜大卫正式合作的第一部戏,有人说不对,应该是《独臂刀王》。

这个说法也不算错。

张彻于1967年拍摄了《独臂刀》,一跃成为百万大导,携主演王羽晋升为香港最火的搭档。于是,1969年时,续集《独臂刀王》就被开发了出来。

既然是续集,主演自然还是王羽,讲的也是独臂刀王方刚隐居后重出江湖的故事。此时,狄龙作为邵氏南国演员训练班的学员,正在邵氏片场跑龙套。而此时的姜大卫,则是唐佳、刘家良手下的龙虎武师,也到片场里跑龙套。

于是,《独臂刀王》中,姜大卫和狄龙各跑龙套一名:一个遭敌杀,为吸引王羽出来,尸体还被摆了一个很可爱的姿势,那就是姜大卫;另一个被诱,胸膛中镖数枚,目光恨恨又无限留恋地气绝,那就是狄龙。两个人同一部片中有了交集。

不过,他们只是在电影里有交集,在片场中并无交集,出现在不同的戏份中,同戏不同台。好赖,这也算他们第一次出现在了同一部影片的字幕里。说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其实没有合作。

对了,说到《独臂刀王》,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是有关狄龙的。当时,一直在跑龙套的狄龙,得到了《独臂刀王》的角,眼看能与自己的偶像同台飙戏,狄龙兴奋不已。更让他兴奋的是,他在片中还有一句台词,这更是让他狂喜不已。当时,他住在家里,抱着刚刚出世的外甥女林姗姗,把这句台词念了一千次。结果,牙牙学语中的外甥女居然跟着他学会了这一句。念得多,是因为他的国语不好,狄龙后来回忆这一段,笑着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府人讲官话。林姗姗直到现在都会念那句台词,因为已经深入脑海。”

可见,在饰演《独臂刀王》的时候,狄龙与姜大卫都是很努力的,狄龙努力讲台词,而姜大卫也将死亡死出了花来,这也让张彻记住了他们,决定要予以提拔并重用。后来,他们也没有辜负张彻,双双成为一等一的大明星。

《死角》,正是他们正式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注意,是正式。《独臂刀王》就只能算是一种巧合,属于隔空合作,非正式。

经过《死角》与《保镖》的磨合,狄龙与姜大卫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不过,他们的性格并不相同。

姜大卫看过去风度翩翩带点阴郁,他本人却是谈笑风生。 相反看过去开朗阳光的狄龙,其实沉默寡言,为人也比较木讷,甚至让人感到“闷”。

狄龙年长一岁,性格较为稳重,颇有兄长风范。他的稳重就体现在个“闷”字上,就连约李丽丽来宿舍玩儿,也无关风月,只为一起打木人桩,并谆谆教导曰有益身体健康,可怜的姑娘当场傻掉。

姜大卫则年轻活泼,更喜欢玩乐,而且女朋友众多。对于狄龙的“闷”,姜大卫在《保镖与我》中恨恨地写:“狄龙这家伙真无聊,不知道他活着是干什么的。说演戏不像演戏,说打斗不像打斗,一天到晚四处闲荡,活像个‘四不像’。要气狄龙很简单,就照着这几句唱,准保气得他只知道笑。”这最末一句传神入髓,不仅闷人情态呼之欲出,还带一点作者本人被娇纵的小小得意。

狄龙对于姜大卫的宠爱,无微不至,甚至体现在啰嗦上,据说当年照顾着姜大卫,管着他打架、喝酒、泡妞。被这样照顾的人,是极惹人同情的,因为很容易从此了无生趣。另外,也有些传说中感人至深的小事件,比如狄龙只为姜大卫一个人买宵夜,连张彻都没有份 (张导演的心碎了) ;大雨里把头盔外套都给姜大卫,自己短袖裸头骑在机车前面。年轻人互相啰嗦起来,比老年人还要可怕:姜大卫被这样无微不至地约束过,几年后心智成长,又活学活用地约束着更年轻的傅声,也是不求回馈的苦口婆心。

对于泡妞问题上,姜大卫也大大方方地写出了自己与狄龙的异同:“ 我跟狄龙,有很多共同的爱好,比如,爱赚钱、爱花钱、爱没事打打抱不平(自以为),爱吹牛,爱整人(非恶意),可是唯一有一点不同的,就是交女朋友。狄龙说:交女朋友多麻烦,又花钱,及受气。这点我跟狄龙相反,交女朋友嘛,从一而终,情要专。看我,交的女朋友多好,又替我省钱,又替我出气(听我的废话,唠叨,怨言而不插嘴) 。”

1970年的好时光,作家亦舒笔下也写到了狄龙与姜大卫:“ 姜大卫是很谈笑风生的;他的好朋友狄龙,就与他不同,沉默寡言。我们就说:哪儿来的一双对比。可是谈笑风生与沉默寡言,竟是一对好朋友。有时沉默的那个开机器脚踏车,穿红衣服牛仔裤,姜大卫就搭顺风车在后座,穿蓝衣服牛仔裤。好漂亮的一对呵,看见的人都说。”写得真销魂,也很传神。

张彻谈到年轻时候的姜大卫,也说:“他与狄龙,是相当要好的。狄龙的车子里,有他的照片,没看见吗?两个人很要好,男孩子总是比较重视朋友的,不稀奇。两个人还买同样的车子,只是颜稍差一点而已。我也不晓得是怎么回事。”两个人连买车都买同款的车,只是颜稍有不同,可见到了连喜好都一致的地步。

1969年,是狄龙、姜大卫蓄势待发的一年,《死角》与《保镖》为他们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等到1970年,他们毫无意外地爆发了。首当其冲的是《报仇》,其次是鼎鼎大名的《十三太保》。

首先是《报仇》,让年仅2岁的姜大卫一举拿到了第十六届 影展最佳男主角的影帝,此举也让他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获此荣誉的演员,年纪轻轻的姜大卫由此在华人世界声名鹊起。

凭心而论,身高只有172公分的姜大卫当演员,没有太拿得出手的“硬件”。颜值算不上出众,身材也和硬汉不搭边,用“平平无奇”四个字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少年感和那一双灵动异常的眼睛了。

出入影坛,甚至有尖酸刻薄者忍不住对张彻语出讽刺“姜大卫能红,我从邵氏(九龙)爬到尖沙咀”。

对于张彻来说,在姜大卫之前,他的选角几乎个个都是肌肉健硕的高大猛男,按照剧情发展的“需要”,每部戏都会多多少少有些让女性观众血脉贲张的“名场面”,要么袒胸,要么盘肠,性张力十足。

但是张彻认定了姜大卫,反正身高180的狄龙正好可以负责阳刚健硕的一面。张彻镜头下的姜大卫,青涩难掩,别有一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挟着主角光环,他那略显忧郁的眉宇,配上出乎意料的明媚笑容,男孩和男人的魅力在同一副眼神中揉合绽放,吸魂摄魄的魅力不亚于今天的顶流小鲜肉。没多久,姜大卫就意外地开启了武侠片里的文艺型男之路。

狄龙与姜大卫,一个剑眉星目,阳刚气十足,一个温文尔雅,气质卓绝。一个负责挥拳打斗,一个负责情深如水。 这样的配合,让观众爱不释手。张彻确实了一对绝世CP,打造了香江双子星。

《报仇》的大获成功,连张彻都感到非常解气,他写道:“有一位朋友说:‘如果姜大卫能红,我从邵氏爬到尖沙咀!’(虽然事后没有真爬),所以,《报仇》得奖之后,姜说‘什么仇都报了’。”

《报仇》首先让姜大卫大红大紫起来,也为他赢来了众多粉丝。在这些粉丝之中,有一个女初中生,常把零用钱花在戏票上,在娱乐、京华等戏院子梭巡,买中前座位,对《报仇》喜欢得死去活来,十几年后仍能默背《报仇》的情节。因为太喜欢姜大卫饰演的角关小楼了,以至于她后来写了本小说,也是有关京剧小生的,名字叫《霸王别姬》,还把“关小楼”这个名字借用了过来,只是换了个姓,改叫段小楼。嗯,她就是李碧华。段小楼这个名字经张国荣演过以后,更加有名,电影版《霸王别姬》也是至今华语电影中的天花板。

在《报仇》讲的是京剧武生关玉楼(狄龙)的猝死,弟弟关小楼(姜大卫)觉得哥哥死的蹊跷,实为谋杀。于是,决意为兄报仇。影片里从南方归来为兄报仇的关小楼以黑学生装出场,中间曾换过一身白衬衣黑长裤,然后,在电影进行到75分钟的时候,他穿上了一整套白学生装,从此刻直到剧终,整整二十分钟惨烈血战,观众看到他被击中,被数柄匕首刺入胸腹再拔出,鲜血喷溅如泉的画面用慢动作刻意强调,那几秒钟,关小楼身穿任何其他颜的衣服,都不会有如此触目惊心的效果。最终,这个单薄狠辣的少年摇摇晃晃地站在楼梯上,一身白衣一半染成红,脚边躺着数十具仇人的尸体。白衣溅血的彩对比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四十年来让每个看到这一幕的观众,在那一刻都忘记了呼吸。

姜大卫由此得了影帝,也被李碧华刻在了脑海里。而且,不止于此,张彻晚年撰文时依旧不无自得地提到:“……姜大卫在片中穿白学生装,也开了一时风气,连罗维导演的《精武门》,李小龙也穿上了白学生装,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报仇》的影响。”

《报仇》的大获成功,让狄龙、姜大卫的友情第一次受到了考验。

那时候,尚属于他们的上升期。姜大卫的获奖,自然很想与好兄弟分享。年中获奖,等到年末时姜大卫又入选年末银世界的十大影星。起初他很高兴,紧跟着问记者:“狄龙有没有当选?”看对方摇了摇头,他泄气地说,“狄龙又没当选,那我也不要了。”记者无计可施,旁边的金霏来解围,说“大卫,你还抱怨呢,其实狄龙吃亏,这个罪过都在你。姜大卫差一点就从座位上跳起来了,大声问:“怪我?有什么缘因?”

当时金霏与姜大卫在谈恋爱,金霏是懂姜大卫的。金霏的意思,祸起当初。那是1970年夏日,张家班在《十三太保》古洞外景地集体暴晒,大家疲惫不堪,拍戏之余面面相觑,笑也不肯多笑。高温之下,姜大卫戴着皮帽,穿着长统皮靴,正准备攻打长安城。此时,《报仇》在 影展上的喜讯此刻传来:一是张彻的最佳导演,一是姜大卫的影帝。得到消息,张彻客气地“哦”了一声,不行于,继续拍戏;姜大卫理也没多理,直接认定假新闻。在金霏看来,那是姜大卫在托大,他原应该第一时间与自己的好兄弟狄龙分享消息,一起庆祝的,结果自己吞下消息不吱声,像个没事人一样,这样就得罪了兄弟。

这还真是冤枉了姜大卫,那时候他还真的以为是假消息,而且他也没有做好做影帝的准备。对于狄龙,他还是非常惦念的。

姜大卫《1/5影帝》:“ 说起狄龙,我们真是对难兄难弟。从《死角》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俩就一直没分开过。狄龙是我的好搭档,自以为了不起的我,总喜欢教他演戏,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他,也时常教我演戏。常言道,整瓶不动半瓶摇,其实我们两个都是半瓶子醋乱摇晃。狄龙拍戏一向非常用功而且卖力,这一点,说什么我也不及他。狄龙很肯帮助人,我就是常受他帮助的一个;《报仇》里,我们俩始终没有同场出现过,可是我拍戏的时候,他总到厂里来陪我,精神支援不说,在打斗上有很多小动作,他还给我指点。因《报仇》而使我获奖,很惭愧,总觉得要得奖,应该是我们俩同时得才对。”(《香港影画》第56期,1970年8月)

但不管如何,在姜大卫获奖后的一段时间里,狄龙有意地回避着姜大卫,不再在拍片之余一起各处玩乐,即便见面,人也沉默。姜大卫见这情形,心中明白了几分,他到一个机会质问狄龙,为什么疏远他?狄龙只得照实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他说:“ 你现在已成了影帝,地位跟过去不同,如果像过去一样,人家会以为我是在‘磅’你。所以,我觉得疏远一点好。”姜大卫很难过,他对狄龙说:“我重视我们的友谊,比“影帝”荣衔更重视。”

好在,那时候都年轻,尚不太在意面子,遇到问题一下就能说开。两个人的友谊恢复如初,再次情同手足。前面提到,年长一岁的狄龙,对于姜大卫各种照顾,有种长兄如父的感觉。连弟弟尔冬升都嫉妒地说:“我哥眼里只有狄龙,狄龙眼里也只有我哥。”

不过,实际上姜大卫对狄龙也是各种护短。当时,亦舒是香港一流娱记,也是姜大卫的粉丝,一度对于姜大卫总是赞美,可对狄龙却是挖苦。于是,当亦舒去采访姜大卫的时候,姜大卫直接就不见她。李修贤也是姜大卫的粉丝,他公开骂狄龙“神经病”。于是,姜大卫直接隔空表示,我跟李修贤不熟。

在姜大卫正当红的时候,精明的邵逸夫也计划 趁演员最红的时候,提出续约,姜大卫往见邵老板,只为与狄龙共同进退:续约三年,每年拍四部片,每部片酬十万。狄龙的条件也要一样,否则他宁可不再续约。

好一个“共同进退”,让两人间愉快的合作得以继续:《荡寇志》的饭间,两个人捧着一盒饭喂来喂去;《刺马》的拍摄间息,共骑着一匹马在片场里悠闲地溜达。

也正是《刺马》,让27岁的狄龙于197年也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在张彻执导的这部中他虽然饰演反派马新贻,却一坏成名,演出了这位湘军将领 一开始视道义为底线的人随着功利与欲望的纠缠,一点点地被蛊惑慢慢地堕落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小人,狄龙因此获得了第1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第19届亚太电影节优异演技奖。

同为197年,姜大卫也在第19届 影展中夺得“最具性格演员奖”大奖,尽管水准没有狄龙高。但当时他们都处于巅峰时期,在媒体的曝光度一样多。这也是他们友情最高光的时刻。

不过,高光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危机。

有时候,危机来自于外面。很不幸,狄龙、姜大卫遇到了李小龙。

前文讲过,1970年身为邵氏总经理的邹文怀携百万大导罗维、知名制片刘亮华、独臂刀王羽等人叛离,分门别户成立了嘉禾。嘉禾与邵氏打的第一战,是对独臂刀这一IP的争夺。嘉禾带着正牌主演王羽拍摄了一部《盲侠大战独臂刀》,想要将IP国际化。邵氏则一边将嘉禾告上法庭,一边针锋相对地拍了部《新独臂刀》,主演正是狄龙、姜大卫。这一战,整体上嘉禾输了,无论官司还是电影,都输得一塌糊涂,差点让邹文怀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嘉禾与邵氏的第二战,是双方展开的“夺龙大战”,也就是对于李小龙的争夺。那时候,李小龙计划从好莱坞回到香港发展,他先的是邵氏,要价是一万美金一部戏。你想想看,上面狄龙、姜大卫的片酬是十万港元一部,而且他俩是当时香港的最红小生,一个初出茅庐没啥名气的李小龙凭什么能开出一万美金一部戏来?更何况,一万片酬之外,李小龙电影制作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投资在60万以上,还要求自己有剧本修改权,而且片中的动作设计也要自己来。

四大条件一提出,邵逸夫傻了。

邵老板觉得李小龙疯了,自己作为大老板,如果这些条件都答应,那狄龙、姜大卫那边,还有邵氏上上下下那么多人他要怎么交代?

邵逸夫识人无数,当然能够看出李小龙巨大的潜力值,于是他决心给李小龙开出一部戏2000美金的价格。这已经超出狄龙、姜大卫片酬很多很多了,邵老板已经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了。

但是,李小龙不为所动。

于是,嘉禾那边出手了,用一万五的价格与李小龙谈了两部戏的合约。

其实,那时候的李小龙在美国已经入不敷出,生活陷入困顿之中。但还是敢于开口要一万一部戏的片酬。好在,他看到了嘉禾的诚意,于是答应了降价5000,与嘉禾拍了两部戏。这就是1971年的《唐山大兄》与197年的《精武门》。

李小龙出更,谁与争锋?

是以,1970年姜大卫获奖与197年狄龙的获奖,看似风光无限,但是他们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已经迎头撞上了势头更加生猛的李小龙。

啥叫生不逢时?这就叫。

邵老六邵老板终于不再是老六,在李小龙这里彻底看走了眼。尾大不掉,邵逸夫不敢为李小龙开过大的特例,使得邵氏在辉煌的1970年代错过了李小龙这只巨龙。

而且,邵老板错失良机还不止这一次。等李小龙拍完了《精武门》,与嘉禾的合约期满,再次成为自由身。邵氏与嘉禾再次展开了“夺龙大战”。

邵逸夫这次汲取教训,直接向李小龙开出了200万港元的片酬。什么概念?《精武门》的总票房才44万港元,邵老板一下就开出了一半的规模。口气够大了吧?

邵逸夫知道邹文怀肯定拿不出这么多钱,这次夺龙大战自己必胜。但是,邹文怀鬼点子多啊。比钱比不过,我可以比预期啊。

你李小龙去邵氏,还是只拿片酬,只是打工仔,留在我们嘉禾你可以当老板,我们让你独立成立一家公司,嘉禾投资你,接下来的电影任由你做主,电影投资的钱嘉禾出,你只需要负责干活,负责拍片就行,至于收益,我们只需平分票房就行了。

李小龙一看,嘉禾开出的现金不行,但支票还是够大的。什么意思?还是以《精武门》为例,李小龙拿片酬只要7.5万美金,但是按照邹文怀的新分法,相当于李小龙可以拿到221.5万,还是比邵氏的200万多,而且自己更自由,更有掌控权。

事实上也是如此,李小龙下一部电影《猛龙过江》票房达到了50万港元,成为香港首部突破500万港元的电影。按照与嘉禾谈好的分成,李小龙可以拿到265万,比邵逸夫开出的200万多出不少来,

可以想见,《猛龙过江》与《精武门》同样上映于197年,只 《精武门》的片酬,李小龙就足以甩出狄龙、姜大卫加一起十八条街那么远了。《猛龙过江》的天价收益,更是让狄龙、姜大卫望尘莫及。

人比人,气死人。差别,就是这么大。

邵氏不仅在李小龙问题上,一再夺龙失败,更大的失败在于邵逸夫觉得时代变了,电视剧的时代来临了,电影的时代该结束了。于是,在方逸华的主导下,邵氏逐渐将更多精力放到了TVB上,大力发展电视剧。对于电影的制作,不再那么上心了。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块金字招牌,在嘉禾等竞争对手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外部原因的冲击实在太大了,狄龙、姜大卫怎么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呢?做不到。张彻也做不到。

好在,邵氏看中了李小龙出品慢,你不是一两年才出一部嘛。邵氏可以一年多部的,狄龙、姜大卫的合约就是一年要拍四部。四部加一起,总票房还是能够超过你李小龙的。如此,聊以。

但是,危机感还是存在的。

眼看李小龙拍了《唐山大兄》,又要拍《精武门》。同在圈中,张彻知道《精武门》的编剧是倪匡,于是也来了他。

你不是讲上海滩的故事嘛,那我也来讲,咱们同台竞争。

李小龙的走红,让张彻觉得张家班也需要有一位会真功夫的演员来坐镇。陈观泰作为1969年的东南亚国术比赛冠军,1972年被张彻从自己的龙虎武师堆儿里挖了出来。与李小龙竞争上海滩的故事,主演《马永贞》,甚至当红的姜大卫都要为他做配角。

陈观泰,这位当年五战五胜的冠军,“大圣劈挂门”的传人,在《马永贞》的样片观映会上并不被看好,大家觉得,这位东南亚国术冠军的相貌并不英俊,的确是东南亚了一点。张彻力排众议,强调了陈观泰的质朴气息,为突现他的武艺高强,特别在片尾让主角腹部中斧后仍精神抖擞地大战了十五分钟,全歼敌人后才安然死去。观众受到感召,《马永贞》的票房超过200万。

对于邵氏来说,1972年票房榜前两名都是嘉禾,都是李小龙,但是总榜前十里还是有一半属于邵氏。而且,总票房也以1167万赢过嘉禾的970万。

这其中,张彻有两部,榜单之外尚有《快活林》《英会》等片,都不是亏欠货。

但是,就看这个榜单,危机已经非常明显。李翰祥的风月片盖过了张彻,而且许冠文已经崭露头角,正在蓄势待发之中,马上就该革张彻的命。

外部环境看过来,狄龙、姜大卫还能举世安好吗?

答案,也是不能。

无论多么精致的友谊,在外部的反复冲击之下,都会出现拉胯。

据说,因为消息不太可靠,只能是据说,在狄龙接拍《刺马》时,心中就已经憋了一口气,有种姜大卫太火,自己太差,必须要争口气的缘由,因此才大着胆子了一口气接下了大反派 马新贻。那个时候,作为阳光帅气形象的代表,一般都只能演正面角的,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接拍反派。

想想看周润发,年轻时就一直拒绝接拍那种纯粹的坏人,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的《加勒比海盗》,才终于松口饰演了反面角。刘德华也是一样,直到《门徒》,才终于愿意饰演的纯粹的大毒枭。之前《暗战》《无间道》那种都是很有戏的角,不算单纯的一坏到底的纯反派。

说到《刺马》,还有个故事有必要提一下。那是2007年,陈可辛的《投名状》就翻拍于《刺马》,尽管影片中的主人公改名换姓,故事也另起炉灶,与旧版的唯一关联在于,陈可辛恶作剧地将片中三位老巨猾的反派命名为:狄大人、姜大人、陈大人 ,弥补了一系列薪火相传的电影活动中,无论如何也凑不齐的昔日阵容。

“姜大人不在不热闹啊”,《投名状》中的狄大人如是说。陈可辛玩梗也是玩得飞起,只是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get到其中的含义了。

而早在《刺马》上映时,香港就有小报在传狄龙、姜大卫闹掰了,关系破裂之类。尽管流言不知如何产生的,但好在他们并没有什么隔阂,关系依旧很铁。

下一年,1975年,姜大卫做导演拍摄了《者》,狄龙毫无意外做了男一号,而且为了兄弟的作品,狄龙自毁形象,为了演好片中者的形象,让自己暴瘦15磅,并亲自表演滚台阶等危险动作。他的出演技得到当时观众和行家的肯定和夸赞,似乎也破了二人因戏不和的传言。

往常,在张彻的电影里,狄龙一向袒胸露背,奉献出更多的打斗戏。姜大卫则负责文艺与深情的部分,脱衣的戏份就少了很多。毕竟,戏份互补嘛。姜大卫也很清楚这一点,明白狄龙为自己做出了很多牺牲,因此在《者》里 为狄龙准备了十多套的衣服。

后来狄龙做导演,拍摄《后生》,姜大卫也当仁不让地做了男一号,狄龙也将姜大卫各种的情绪纠葛拍出了新的高度。

两人互帮互助,好像是无论多火都摧毁不掉的好兄弟,就像好莱坞的本·阿弗拉克与马特·达蒙一样,几十年都保持着极佳的友谊。

但实际上,当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狄龙与姜大卫还是没有躲得过去。

就在狄龙执导《后生》的同一年,大导演李翰祥狄龙、姜大卫出演《倾国倾城》,也 是一部描绘慈禧垂帘听政三十年后清宫权斗争的历史巨铸。李翰祥的地位,自不待言,这部作品是他的心血制作,也是他历史宫帏片权威代表作。

自《倾国倾城》项目一立项,圈内人都知道它的分量, 邵氏下大牌明星云集一堂,都想轧一角,借势大火起来。

慈禧太后由 著名演员卢燕饰演。男星方面,狄龙、姜大卫是邵氏当红的双子星,自然被来饰演片中的角。狄龙一向是阳刚气质十足的角,却被李翰祥破格起用饰演窝囊的光绪皇帝,姜大卫饰演的是光绪身边的小太监寇连材。

角分配的问题,结果影响到了狄龙、姜大卫的感情。在这部戏中,姜大卫本是给狄龙配戏的,但是他接到角时却有些闹情绪。大概是姜大卫觉得自己的气质更适合做主角演光绪,结果却要只能演配角,而且还要剃头,就有些不太高兴。

狄龙此时得到了李翰祥两部戏的主演,除了《倾国倾城》,还有续集《瀛台泣血》。姜大卫作为配角就只能演一部,这就使得他更加不高兴了,甚至一度不太想演。

听到好友不演,狄龙自然不高兴:“过去你做主角,我不是替你做配角吗?”

姜大卫也回到:“我没有替你做配角吗?”

虽然有几句言语不合,但是姜大卫还是为了狄龙参演 ,自己的兄弟当然要鼎力相助。

奈何,姜大卫明明只是一个小配角,却在片场飙起了戏,却直盖主角狄龙。李翰祥一看姜大卫的表现不错,就连连为他加戏,这就使得整部戏下来,姜大卫彻底压制了狄龙。

狄龙那边,则承受了重压,情到深处,狄龙甚至躲到布景之后痛哭起来: “你知道我们做演员最怕对手强,对手一强,就显得自己弱。

狄龙为了饰演光绪付出了很多,吃尽苦头,却没有得到回报,心态难免崩溃。不过呢,一部戏的好坏,角的精彩 效果也并非全关乎演技,还跟角本身的讨喜程度有关。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身为正面角,天然地就比刘德华饰演的黑帮卧底占便宜。《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个性十足的哪吒,自然也比性格沉稳的敖丙占便宜。

但无论如何,狄龙、姜大卫在《倾国倾城》杀青之后,关系就变淡了,两人的联系也见少。尽管同在一个片场,抬头不见低头见,但两人之间的交流却少了,罅隙不自觉地产生了。

说是“崩了”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仿佛从一夜之间,两人开始拒绝同台,回避同框,再见无言,基本零互动。 全港愕然,这桩悬案,当年不知道累死了多少娱乐记者的脑细胞。

有关他们关系的闹掰,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明白,因为没有明确的事件。

据对狄龙的采访得知,狄龙表明二人的矛盾不是在拍戏产生的。 而是因为在工作中的意见不合,产生矛盾影响感情。狄龙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人的矛盾就是由这样一个一个的矛盾、误会与摩擦的积累之中,最终分崩离析。

狄龙、姜大卫这对曾经的好兄弟,好的时候有多好,嫌弃的时候就有多嫌弃。 姜大卫性格外向一些,善于表达,却错愕地向媒体表示:我不知道狄龙为什么恨我。狄龙反而像个忧郁小生一样,鲜少提及,最多一句:这是我们之间的事。

至于他们闹掰的原因,根据姜大卫的弟弟尔冬升而言,他说“据我的猜测,是有人旁人挑拨”

这就涉及到《瀛台泣血》一事了,出自香港老娱乐记者建笙的日记。

《瀛台泣血》是李翰祥狄龙主演的第二部戏,也是《倾国倾城》的续集,狄龙继续出演光绪,而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 寇连材早在第一部里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没有继续出现在续集。在影片 开机前,有人写了一封《倾国倾城》内幕的信,还加了很多不实言论,添油加醋,两边撺掇。

结果,狄龙和姜大卫一看到这封信,便不愿意了。狄龙十分不满,以为姜大卫在拍摄《倾国倾城》时各种针对自己,于是直接宣布以后不与姜大卫合作。

而姜大卫也表示:“和这种人小心眼的人,没什么好深交的,从此分道扬镳吧。”

多年以后,姜大卫面对记者采访, 对于与狄龙的关系,姜大卫抛下三字“道不同”,并罕有地做出回应:

“(我们)没有打架、没有吵架、没有同对方讲什么,什么都没有,(外面说的)都是传言。只是大家慢慢长大之后,大家的看法和想法都不一样,对这一行、对自己、对人等各方面,大家看法不一样了!好难讲可不可惜,大家各行各路而已。有些场合都会见到,见到面不就Hello咯。”

一对好兄弟, 就此相忘于江湖,多年无往来。

到这里,不小心又写多了,而且很多点甚至都没有展开细说呢。

明天,我们继续聊。一起聊聊狄龙究竟是如何出走台湾,然后又回到了香港,并进一步成为楚原手下大将,古龙的御用男主角。

再以后,还有狄龙如何出演了《英雄本》,再次大火了一把。

乃至到了后来,狄龙又是如何因为张彻葬礼的事,被姜大卫破口大骂的。

明天见!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20 条评论)
本站网友 杭州万象城
17分钟前 发表
张彻有两部
本站网友 蕲春县房价
10分钟前 发表
既然是续集
本站网友 没人道
6分钟前 发表
我们就说:哪儿来的一双对比
本站网友 1公里等于多少km
28分钟前 发表
危机来自于外面
本站网友 蚌埠二手房网
23分钟前 发表
狄龙努力讲台词
本站网友 青春期的男孩
29分钟前 发表
姜大卫遇到了李小龙
本站网友 柳州男科医院
25分钟前 发表
因《报仇》而使我获奖
本站网友 郑州市天然气公司
3分钟前 发表
对自己
本站网友 沈阳耳鼻喉
19分钟前 发表
大导演李翰祥狄龙
本站网友 宿迁房价
7分钟前 发表
在电影进行到75分钟的时候
本站网友 网创电商
1秒前 发表
强调了陈观泰的质朴气息
本站网友 女兵要求
13分钟前 发表
观众看到他被击中
本站网友 切开双眼皮
9分钟前 发表
为了演好片中者的形象
本站网友 最干净的浏览器
11分钟前 发表
姜大卫作为配角就只能演一部
本站网友 牛皮癣的偏方
1分钟前 发表
比如狄龙只为姜大卫一个人买宵夜
本站网友 杭州省妇保
1秒前 发表
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明白
本站网友 保利蔷薇苑
4分钟前 发表
一个初出茅庐没啥名气的李小龙凭什么能开出一万美金一部戏来?更何况
本站网友 下沙新远影城
17分钟前 发表
如果这些条件都答应
本站网友 hi193
5分钟前 发表
都是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