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常 >

日常

《最美中轴线》第四季搭载北京时间,开启文化音综制播新玩法

2025-04-21 16:11:17日常6
与北京时间联动,转变制播逻辑,邀请中外歌手合作,完成立意升格。走过四季的《最美中轴线》,如同那条古老又生机勃勃的中轴线,依旧焕发着生机,仍在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 来源:广电头条 作者:唐瑞峰 当制片人、总导演、执行总导演、导演、编剧、秀导、宣传统筹、商务执行统筹、摄影指导等一系列往常只能在片尾滚动字幕上看到的名字,一起出镜

与北京时间联动,转变制播逻辑,邀请中外歌手合作,完成立意升格。走过四季的《最美中轴线》,如同那条古老又生机勃勃的中轴线,依旧焕发着生机,仍在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

来源:广电头条

作者:唐瑞峰

当制片人、总导演、执行总导演、导演、编剧、秀导、宣传统筹、商务执行统筹、摄影指导等一系列往常只能在片尾滚动字幕上看到的名字,一起出镜温情唱响《无名的人》,北京卫视《最美中轴线》第四季也落下了帷幕。

把幕后有意识地置于台前,是这一季的一个显在特点,也是在融媒趋势下,节目组在制播上做出的新尝试:节目从28日播出以来,在北京时间客户端推出了系列直播,在这些直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幕后人员与嘉宾的沟通、灯光的布置、摄影机的架设等现场实时画面。这档文化音综,选择打破传统,以百分百的坦诚之态与观众见面。

与此同时,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际,《最美中轴线》第四季的主题也迎来了一次升维,为中轴放歌颂文明互鉴主题,节目每一期都邀请中外歌手,在中轴线上采风体验,并完成歌曲合唱展演,用融合的音符,唱出文明的交响。

不论是制播的转变还是立意的升格,我们都能看到,走过四季的《最美中轴线》,如同那条古老又生机勃勃的中轴线,依旧焕发着生机,不断在给观众带来惊喜。

聚焦中轴线“人”的故事,

以多元文化视角共赏中轴之美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跨越了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曾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中轴线并不简单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巨大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

第四季节目,一面以嘉宾采风、编创、展演的形式,带观众领略钟鼓楼、正阳门、永定门、白塔、什刹海等地标文化和魅力,一面讲述北京1979冰球队、考古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员、古籍修复师等在中轴线生活的人的故事。

凌晨两点,钟鼓楼清亮的鸽哨还未荡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研究馆员张涛,就拿上装备来给万宁桥做“体检”,只为对这个古遗迹做最好的防护;当从小在什刹海打冰球的1979冰球队队员,年过六旬后再次在冰面挥舞球杆,时间和热爱都在滑行中被浓缩;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们,日复一日用技艺和热情,让古老的典籍绽放出新颜。

在节目中,中轴线上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情怀被一同打捞。

此前三季,节目一直是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文化音乐名片”,在中轴申遗成功之际,节目又进一步成为促进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文化音乐推手”。

第四季每一期都邀请中外歌手一同探索和体验北京中轴线的魅力,继续用音乐诠释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孙楠与马来西亚歌手茜拉带来《无名的人》《月亮风筝》两首歌的融合演出,致敬努力的平凡人;陈建斌和来自法国的伊莎贝尔·于佩尔,一起合唱《爱的箴言》,传递对爱的共通理解;杭盖乐队和来自俄罗斯的Otyken乐队合唱的《My Ming》《鸿雁》,用悦动的旋律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在中轴线的不同申遗点位上,中外歌手齐聚,共赏中轴之美,共话文化交融。

四幕直播,

打通面对观众的“第面墙”

除了主题上的升维,这一季节目与北京时间联动,在制播上也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

节目第五期,陈建斌与伊莎贝尔·于佩尔一起畅游中轴,正片的推出时间是45日,但在北京时间客户端,早在1220日、21日,就有这一期完整的录制直播,吸引了近40万人观看。传统的节目录制,释出的信息往往只有宣传物料和正片,《最美中轴线》第四季,均将节目录制的过程用直播的形式提前释放,用直播打通面对观众的“第面墙”。

节目组与北京时间联合打造了录制直播、秀演直播、陪看直播、慢直播“四幕直播”——录制直播展现现场制作细节、秀演直播带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演出、陪看直播构建情感共鸣空间、慢直播营造沉浸式文化场域。

在录制直播中,观众能看到嘉宾艾热AIR在正片之外的Ferrstyle,陪看直播中,陪看嘉宾张嘉元与节目主持人李杰边看边聊,化身观众“嘴替”等,这种全方位的观看体验,让观众得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在数字维度完成对中轴线的深度触摸。

在推出多类型直播同时,北京时间与节目组还从运营角度,通过弹幕互动、陪看、扫楼、抽奖等玩法,用多维互动将单向传播转为动态对话,激活用户粘性。例如,雅MIYAVITOP登陆少年组合直播空降,带动单场站内观看量达5.7万。

这种双向交互,使观众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叙事参与者,重构了传播的权力结构,也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节目融合传播指数位列美兰德2月综艺榜TOP6,网民评议度登顶TOP1,实现口碑与热度双突破;直播累计覆盖超600万人次,短视频播放量近亿次,成为文化类综艺融媒转型的典型案例。

IP与平台双向奔赴,

解锁一场观念解放和生态重构

北京时间与节目组的深度联动,不仅是制播与运营上的革新,还是融媒趋势下,一场观念的解放和生态的重构。

节目的融媒体传播举措,展现出一个重要趋势:文化认同的建构正在从精英话语体系向大众情感共同体迁移。比如钟鼓楼慢直播结合大雪节气推出“弹幕祈福”,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情感互动,单场观看量超50万,微博端联动覆盖142万人次。

当钟鼓楼的晨光通过慢直播镜头投射在千万用户的手机屏幕上时,技术已经悄然完成了对文化场景的“再编码”,而这些数据背后是节目组对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高明之处在于,将宏大的历史文化叙事解构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微观记忆单元。

能够看到,节目组与北京时间的合作并非简单的渠道叠加,而是构建了“内容-平台-用户”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为同类型节目的打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样本。

目前,在直播和运营上已见成效,也为打开更广阔思路开了好头。

可以大胆想象,未来,在内容生产端,专业团队可与平台联合孵化“中轴守护人”达人矩阵,实现PGCUGC的内容共生;在传播渠道端,电视频道、新闻客户端形成的传播闭环,能使文化内容在不同媒介形态间自由转化;在用户运营端,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将文化体验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交资产,节目种草产品在平台进行获客转化等,都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融媒路径。

在媒介形态加速迭代的今天,《最美中轴线》第四季的融媒体实践,犹如在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如何构建更具生命力的文化传播生态系统,《最美中轴线》给出的答案,值得整个行业借鉴和深思。

留言与评论(共有 8 条评论)
本站网友 鬼头炎
16分钟前 发表
节目组与北京时间的合作并非简单的渠道叠加
本站网友 cam350下载
15分钟前 发表
不论是制播的转变还是立意的升格
本站网友 人和二手房
16分钟前 发表
让观众得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
本站网友 欧风家园
13分钟前 发表
在录制直播中
本站网友 靠比图片
3分钟前 发表
抽奖等玩法
本站网友 12月25
11分钟前 发表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际
本站网友 食品干燥剂是什么
27分钟前 发表
短视频播放量近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