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国内To B服务运营全景解读

2025-02-07 02:31:40作品40
国内To B服务运营全景解读 片来源@视觉中国文|老衬1在整个商业领域,国外很多方法都一直被国内奉为圭臬,只有在国内做To B的人知道,在To B圈,国外那些圭臬基本都失灵了。To B在国内和国外存在巨大差别,最明显的就是,国内To B以服务为主,国外To B以产品为主。略说下产品为主的To B模式,产品提供的是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也意味着易复制,易复制就容易抄,幸好国外“参考”之风不太盛行,

国内To B服务运营全景解读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老衬

1

在整个商业领域,国外很多方法都一直被国内奉为圭臬,只有在国内做To B的人知道,在To B圈,国外那些圭臬基本都失灵了。

To B在国内和国外存在巨大差别,最明显的就是,国内To B以服务为主,国外To B以产品为主。

略说下产品为主的To B模式,产品提供的是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也意味着易复制,易复制就容易抄,幸好国外“参考”之风不太盛行,否则哪能维持这么久的欣欣向荣,国内则还没诞生一款可以让大家“参考”的成功对象。

易复制的另一个好处是数据可以迎合资本,一切运营数据都可以标准化,销售团队的扩建流程也可以标准化,产品数据类似To C,可以用投资人喜欢的单位经济效益(Unit Economics)来表达。

国外To B产品模式能跑通有个必备前提,就是国外用户对To B产品的付费意愿很强,只要产品功能设计合理,很容易就能和投资人证明自己拿到了PMF(产品与市场契合度),B端产品PMF主要表现在付费用户量。

单位经济效益方面,LTV(客户终身价值)>CAC(获客成本)也很容易证明,只要严格控制LTV是CAC的倍左右就行,这也是投资人非常喜欢的“业内”数据。

围绕单位经济效益的销售团队SOP方面会有点小困难,涉及每个销售AE入职多久可以达到平均生产力,团队流程如何管理可以控制人员流失和回填的效率,设置哪些岗位可以获得最优销售效果。

PMF和单位经济效益通过数据讲明白以后,这个To B产品的增长就稳了,To B产品的最大隐患就是没整明白数据盲目陷入无序扩张,比如国内曾经的纷享销客,关于销售团队SOP方面涉及很多,咱们以后择机再续。

本文主要讨论国内服务为主的To B模式,To B服务的产品程度不高,主要为KA客户提供定制方案,满足的是个性化需求而不是通用需求,To B服务的很多流程也很难标准化。

既然国外圭臬失效了,那国内自然就百花齐放了,从制造业的贴牌代工、IT业的数字化部署,曾经风行的B2B平台,到现在崛起的SaaS概念,知识类的咨询策划......To B服务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大家至今还在摸索。

To B服务模式涉及的合同金额通常较高,客户需求也较为复杂,中途很可能客户还会临时变更需求,虽然各个领域的服务标准尚未统一,但经过多年发展,To B服务者的竞争能力却有了考量底线。

无论认知性质的策划咨询类服务,还是技术性质的上游交付类服务,都需要To B服务者具备足够细化的服务颗粒度,合格的To B服务者,最好具备三种核心竞争力。

第一种是认知能力,第二种是销售能力,第三种是管理能力。

认知能力体现在企业的服务框架,是否进入了客户业务的核心区域,进入核心区域的服务框架不容易被替代;销售能力体现在企业签单完成的KA客户数量,无需解释,这是企业生存之本;管理能力体现在项目交付的完成质量,经常“烂尾”的服务型企业肯定无法持续。

这三种竞争力也是To B服务者的成长飞轮,只要任何一种能力突出,便会带动其他两种能力的飞速转动。

2

进入正题,什么是服务型To B企业的认知能力。

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基本前提是要比客户更懂业务,这点毋庸置疑,专家级认知是To B服务者能够获取KA客户认同的关键,自己对业务认知的程度越深,服务内容越会进入客户相关业务的核心区域。

澄清一个可能性误解,服务框架进入客户业务的核心区域,只代表服务者在客户某项外包服务中进入了核心位置,并非指KA客户的核心业务,客户的核心业务通常也不会选择外包。

这里引申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众所周知,甲方有时只会承包一家服务商,有时则会同时承包多家服务商,这个里面有什么共性可寻呢?

答案就是认知。

甲方选择一家服务商的情况,虽然设置了极为苛刻的筛选条件,但这些项目背后的共性就是以“认知”为核心,要么是竞标成功的大项目总承包商,要么是纯粹知识类的咨询策划类服务商。

总承包商通常是某个大项目的总策划方案设计师,角权重不弱于甲方,总承包商根据项目需求还会再次分包其他服务商,总承包商策划方案吃的就是认知饭,认知能力对于To B服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纯粹“认知”为核心的咨询策划服务,创始人通常自带创新理论模型,比如营销策划的叶茂中冲突理论,组织管理的“杨三角”,咨询管理的麦肯锡7S、波士顿矩阵、贝恩价值金字塔等等。

即便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领域,服务商的认知能力也极为关键,KA客户通常为了分摊风险,会同时采购多家服务商,同一业务之下多家服务商竞争的也是认知,认知强的服务商可以进入客户业务的核心区域。

比如近几年信创国产化以后,数据库管理在国内有替代Oracle的需求,以金融领域的银行数据库系统为主,银行在替换数据库过程中会同时采购多家服务商的管理系统,但很少服务商能拿到银行核心业务的数据库服务资格。

一家中大型银行服务器规模一般为台以上,多个数据库系统共同竞争这些服务器的占比,数据库集规模在服务器总量占比越多,服务商越难被替代,除了服务器占比,进入银行具体哪个业务模块也代表了服务商的相关认知。

例如背靠支付宝的Ocean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支付宝海量交易数据支持下,OceanBase能够深入理解交易流程的不同场景,因此很容易在金融交易业务相关方面拿到大客户订单。

对于数字化部署类的服务商来说,除了服务框架占领客户的业务核心以外,技术专利和专利含金量也代表了企业对相关业务的认知。

综合以上,认知能力对于To B服务来说至关重要,认知为核心的服务企业通常也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能够对自己的专属服务定价。即便没能达到行业顶级认知程度,只要能超出同行认知,也可以源源不断获得KA客户的成功签约。

认知之后,理所当然要销售认知。

To B服务的第二个核心能力是销售,销售服务和销售产品不同,产品销售的AE经理能力模型可以标准化定义,产品销售团队也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批量扩建,服务销售的AE经理则很难批量复制。

AE经理销售服务面对的场景通常很复杂,客户服务需求通常是既定的,既定需求是具有时效性的需求,类似离婚律师客户,所有夫妻都有离婚可能,但同时间内的离婚总量是既定的,问早了人家还没闹,问晚了人家离完了。

同时间内客户总量既定前提下,To B服务最直接的获客方式就是付费广告,所有To B服务商都知道这点,To B服务的付费广告因此竞争极为激烈,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营销成本很高,连客户都得了选择困难症。

客户被诸多广告包围,货比三百家以后选择少数几家面谈,能进入客户面谈名单的服务商一般与品牌资产相关,品牌资产和营销成本本来也是反比关系,再加上客户调研时产生的心智影响,品牌资产简直是To B服务商不可或缺的销售杠杆。

品牌资产虽然主要是通过别人的“嘴巴”来吹嘘自己,但根本上也跟企业自身的认知能力相关。

好不容易熬到面谈,AE经理为了达成合作,不惜通过回扣、酒桌文化等“手段”来获取客户订单,这在国内很普遍,自命清高的AE经理通常很难拿到订单,而且公司最大的Top AE通常就是创始人本人。

“手段”是To B服务AE经理的销售杠杆,销售杠杆的最大拥有者是创始人,所以如何复制老板的杠杆,这也是服务型To B企业培养AE经理的主要命题,而且没什么速成秘诀,就是最原始的梨园师徒“传帮带”。

首先还是认知,AE经理没有认知,对话频率都很难和客户同频;其次是信息渠道,AE除了有认知,认知圈子也很重要;最后是CRM,关于这部分讨论最多,此处无需赘述。

个人认知和企业认知不同,企业认知体现在服务框架和策划能力方面,AE经理个人认知体现在和客户同频共振方面,KA客户会首选能为自己带来认知增量的服务商,其次是在自己预期之内的,客户通常不会选择达不到自己预期的。

在圈子方面,优秀的AE一般会扮演行业智库的角,或者倾向于成为行业智库,常见做法是成为某协会会长、某研讨会组织者或者某开源论坛管理者等,近几年也流行打造属于自己的自媒体IP、或同类型私域圈子。

通过分享认知建立起来的“圈子”,AE能站在更高层面来对接客户,智库角也能最大程度提前获得客户信任度,拓展渠道同时降低了签单难度。

4

服务销售出去以后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

To B服务的第三个核心能力是管理,一方面管理公司业务增长的规模经济能力,另一方面管理团队交付项目的敏捷服务能力。

除了互联网在追求网络效应以外,其他市场基本都在追求规模经济,To B服务的规模经济是指签约客户越多,服务成本越低,净利润越多。业务具备了规模经济,扩大规模才具有合理性,反之则代表规模不经济,规模越扩亏损越严重。

To B服务达成规模经济的方式有很多,核心是生产能力储备,比如可重复移植的服务框架以及半产品化模块的储备库,储备库并不是服务项目越多库存量越大,而是管理越精细,储备库里模块组件的重复移植能力越强。

To B服务商在每个项目完结以后,项目材料多数会受限于甲方的某些条款限制,想要重复利用必须分解为碎片化的模块留存,这些模块如果管理妥当,可以最大幅度加快下个同类型项目的交付速度,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数字化开发项目,之前项目的源代码如果管理妥当,可以分解为可重复使用的标准化功能模块,如果再次遇到雷同的功能需求,这些功能模块就可以快速部署在新项目中,最大程度节省开发成本。

敏捷服务在某些方面和规模经济相辅相成。

敏捷服务主要针对项目交付过程中客户经常性的需求调整,需求变更是项目管理最痛苦的部分,变更需求也是客户实际运营过程中必须灵活处理的部分,当前市场环境多变,不能灵活调整策略,就等于变相丧失了市场机会。

早期的项目管理,在和客户明确需求以后会冻结需求,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交付工期,但这种管理方式违背了服务的最终意,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客户成功,而不是准时交付给客户一个过时的项目。

近年来各种新型管理如雨后春笋,从工业领域柔性制造到IT行业敏捷开发,几乎每个领域的定制服务都在走向敏捷化,数字化转型的很大一部分是数字孪生,数字孪生也代表了未来所有企业最为敏捷化的管理方式。

数字孪生和虚拟模型容易混淆,这两者主要区别是数字孪生不仅有虚拟模型的作用,还能与现实场景互联,随时随地管理项目情况,随时随地调整管理策略,从而可以做到提升效率、规避风险、敏捷管理的多重目标。

比如建筑领域,早期建筑模型主要作用是设计师用于设计和修改建筑数据,只是真实建筑的等比例缩放,没有和真实建筑互联。而在数字孪生的建筑模型中,客户不仅可以管理每个房间的历史数据,而且还可以根据当下实际情况管理房间情况,比如说实时控制房间温度、照明、空气质量等。

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项目管理人员来说,各种类型的敏捷管理效果早已不弱于数字孪生,敏捷管理和数字孪生在管理方面的区别类似PS和美秀秀,数字孪生可以让大众敏捷管理,非数字孪生的敏捷管理只能通过项目经理执行。

5

最后不总结了,抬高下格局。

本文主要是对国内To B运营的解读,结合之前《To B生态解读》和《To B市场解读》,从三个大维度,类似产品BRD和MRD,基本梳理清楚了国内To B服务的概况。

国内To B模式的共性是服务为主,产品化展开难度较大。这个共性除了之前在《市场解读》中提过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国内和国外巨大的商业文化差异。

由于国内发展较晚,多数市场早期都直接移植了国外的商业文化。C端消费植根人性本能,移植哪里文化都没什么冲突,消费品打开市场也容易,国内早期消费品类极度短缺,白电为首的低价耐用品,很容易就能被大众接受。

企业之间的To B合作和To C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涉及国内外不同的商业文化,国外社会一直以工商业为主,企业之间分工合作有历史基因,国内是从农业社会快速转换为工商业社会,这个转换过程也是文化差异的起点。

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起码在早期有点类似地主和长工的外包关系,生产商和品牌商之间互为“资源”,比如制造业的OEM贴牌生产,企业合作通常隐藏在暗处,品牌商不愿意公开宣布自己商品为代工生产。

OEM贴牌生产或者还有房地产的建筑工程外包,也许就是国内To B服务模式的原型,即便互联网时代来临后,诞生了不少平台型To B产品,但国内主流的To B服务模式并没有变化,依然是以服务上游客户为主。

互联网的To B产品模式和国外也有巨大区别,国外SaaS想要收费很容易,企业之间有合作基因,国内SaaS用户的付费意愿则不高,国内To B产品的运营模式类似To C,基本都是大厂推出的免费SaaS。

比如钉钉、飞书、腾讯会议这些,免费SaaS的商业模式仅限于大厂长期摸索,创业者的SaaS产品则很难盈利,基本也只有被大厂收购一条出路,比如Teambition、幕布、友盟等。

因为免费To C和免费To B不一样,C端流量有广告变现价值,流量点击广告进入其他平台可以形成转化价值,流量也因为平台定位不同可以再次赋予额外的销售价值,互联网To C流量的价值可以循环利用,在各平台之间反复销售。

To B流量则没太多转化价值,更没有可以再次销售的额外价值。因为企业采购承包属于理性行为,从计划到决策要经过不同岗位的层层审核,搜索类广告可以形成转化,但SaaS里面的Push类广告则没啥转化效果。

而且SaaS属于工作场景,企业用户在使用SaaS过程中也会非常排斥看到广告,转卖流量更是不可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9 条评论)
本站网友 治疗妇科病
7分钟前 发表
常见做法是成为某协会会长
本站网友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1分钟前 发表
To B服务达成规模经济的方式有很多
本站网友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30分钟前 发表
To B服务模式涉及的合同金额通常较高
本站网友 foxpro
5分钟前 发表
比如营销策划的叶茂中冲突理论
本站网友 医院网站优化
1分钟前 发表
国内SaaS用户的付费意愿则不高
本站网友 刘智勇
28分钟前 发表
LTV(客户终身价值)>CAC(获客成本)也很容易证明
本站网友 鄞州论坛
16分钟前 发表
可以用投资人喜欢的单位经济效益(Unit Economics)来表达
本站网友 makelove
22分钟前 发表
品牌资产简直是To B服务商不可或缺的销售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