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大厂花名俱乐部,约吗?

2025-02-05 20:54:27作品96
大厂花名俱乐部,约吗? 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穆胜万万没想到,进入互联网行业的第一道门槛居然是“起花名”。什么是花名呢?早期,外企员工为了方便与同事、老板间的沟通交流,会给自己起一个很酷的昵称,如IBM员工自称数据等。进入国内互联网企业,花名也开始呈现出一些本土化特征,比如阿里喜欢以武侠小说人物来取花名,拼多多前身是拼好货,早期团队元老都以水果蔬菜来取花名。当然,大厂还有另一些类似的举

大厂花名俱乐部,约吗?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穆胜

万万没想到,进入互联网行业的第一道门槛居然是“起花名”。

什么是花名呢?早期,外企员工为了方便与同事、老板间的沟通交流,会给自己起一个很酷的昵称,如IBM员工自称数据等。进入国内互联网企业,花名也开始呈现出一些本土化特征,比如阿里喜欢以武侠小说人物来取花名,拼多多前身是拼好货,早期团队元老都以水果蔬菜来取花名。当然,大厂还有另一些类似的举措,如阿里、百度、字节员工互称同学,京东都是兄弟等。

放眼一看,各大互联网企业似乎都纷纷加入了“花名俱乐部”。

01 “花名文化”哪家强?

说起花名,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就是风清扬,“花名文化”也是自阿里开始盛行。

前期阿里花名大多出自金庸小说,如今阿里员工人数超24万,新员工无法从金庸小说里起名字,阿里索性开放了花名限制,员工可以自由发挥,偏武侠风最优,但人物必须是正面形象,且要符合阿里的价值观。字数不能超过4个字,P10以下的员工只能取两个字,花名确认后不可修改,离职后不复用。于是出现了众多奇葩花名,阿里员工还将它们编成了一个段子:

网易在2020年9月1日发布通知,倡导员工平等交流,内部沟通时去掉“哥”、“”、“总”等称呼。昵称规则要求积极向上,符合自我理想人设;以2个汉字或20个以内的英文字母作为昵称,不支持中英、数字、空格或特殊字符组合;避免使用带有辈分或上下级关系含义的字词;避免使用完整本名等。自此,网易也加入了“花名俱乐部”。

此消息发出后,一度导致内部系统崩溃,“富贵”、“二狗”、“翠花”等接地气的名字被迅速占领。也有不少员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昵称难取,各路网友纷纷支招:

“花名”还有另一种变形——工号。华为一开始使用1245的顺序进行编号,但是随着企业人数的不断扩大,不论职级高低,大家一看工号就知道是不是元老。于是,华为把所有的工牌收回,重新编号,再随机发放。如今,华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此动作,目的是防止员工“顺藤摸瓜”出权力条线。

02 执着花名,意欲何为?

无论是武侠小说人物、昵称,还是工号,互联网公司选择“起花名”的原因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促进扁平化管理,去除官僚化

传统企业非常重视上下级关系,官僚主义等问题严重。当下互联网企业讲究组织结构扁平化,花名逐渐成为一家企业是否开放、扁平的象征,有效地弱化了上下级概念。

营造开放氛围,提升工作效率

从某种角度看,花名给了员工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能快速拉近与同事之间的距离,叫起来顺口且好记,沟通起来更方便,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增强员工归属感,防止竞对挖角

几乎所有存在花名政策的互联网企业都规定,花名一旦设定就不可更改,同时伴随员工在企业内的整个职业生涯。这种“终身制”花名让员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同时,公司不暴露员工真实姓名,也降低了挖墙角的风险。

当然,除了上述比较拿得上台面的理由,还有关于花名制度的一些坊间传闻:

降低业务风险

有大厂员工认为:“把工作人员抽象化,降低具体个人对同事和客户的影响力,设置特定岗位的昵称,客户只对接昵称,换个人依旧是这个名字。”

强化组织权威

知乎相关话题中的一个高赞回答表示

“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原始的钻研洗脑术/管理术的行业。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营销/洗脑/管理人心的技术,都是宗教/玩剩下的东西。”

此前,已经有若干媒体秉持这类观点,批评花名制度,这些批评与互联网大厂内部的一些声音相互验证。这些声音抱怨,公司内部只用花名交流,切断原有社会关系,与新组织建立联系,将员工生活与工作完全割裂开。同事之间更加难以了解生活上的信息,最终变成对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一位大厂员工表示:“减少对人性的感知,可能从入职到离职都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有一天这个人消失了,也会感觉是一个网友消失了”。

紧随互联网潮流

很多企业跟风学习,觉得不起花名不够“互联网”。这些企业不在意“花名”背后的底层逻辑,只要能赶上这波潮流就可以,花名也是随机拼凑。有意思的是,杭州企业绝对是重灾区,无数的阿里分里。

0 花名治标不治本?

互联网企业选择“起花名”的初衷是为了去除官僚化。但是,仅仅通过“起花名”真的能去除官僚化吗?穆胜咨询在社交平台上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评论。

当花名和某个人绑定时,花名就是职级,依然存在官僚化。

企业发展初期,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或一些好记的名字会被优先挑走,后续入职的人只能用一些“边角料”的名字。企业为了彰显大格局,规定花名不可重复,且离职后花名不复用。时间一长,员工提起某个花名,都知道是哪个大佬,花名也就约等于职级,官僚主义依然存在。

同时,花名本身也暗藏玄机,也有三六九等。

在阿里,花名的字数代表职级。除了核心高管外花名都是两个字,三个字是高管特权,甚至职级升至VP(Vice President,副总)及以上还能获得“改名卡”一张。企业内部江湖化过重,“起花名”也只能治标不治本,只是从外在弱化了上下级概念。

在拼多多,花名有辈分一说。内部的人都知道阿字辈不能得罪,叫水果蔬菜的一般都位高权重。有意思的是,据说还真有后来不信邪的取了“阿”字辈的花名,直接让周围同学都石化了……

事实上,不少企业已经形成了按辈分起花名的规则,一般会固定第一个字,甚至出现了“师兄赐名”的情况。让人苦笑不得的是,为了避免等级观念严格带来的弊端,才会出现“花名文化”,但花名在某些企业内部已经演变成一种划分等级的新工具,完全违背了其去官僚化的初衷。

现实是,花名已经成为了让员工与生活划分界限的一种手段。

企业表面上以扁平化为借口,用花名相称,拉近上下级关系,实际充满职场PUA话术,各种奇葩文化盛行。说白了,在花名的“场域”里,领导可以用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来压榨员工。一叫到花名,就感觉必须整装待发,进入工作状态了。说实话,这的确是不少企业期待出现的队伍状态,但这种状态一旦被一些不作为的领导滥用,花名就成为了职场PUA的帮凶。真正对员工有同理心的企业,不会视而不见。

04 应该继续玩花名吗?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花名呢?穆胜咨询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穆胜给出以下观点:

其一,有了官僚不承认自己有,还用花名来装平权,这本身就很虚伪,企业的价值观可以很多元,但“虚伪”绝对不应该在列。

我们接触的某杭州企业,介绍自己的花名文化时,宣扬自己企业充满活力、主张平等,但无论是他们高管之间的对话,还是企业待人接物的方式,无处不充斥着官僚与油腻。我们简单接触就能发现的事情,难道他们的员工会发现不了?

其二,花名是一套代码,运行这套代码也有成本,如果收益不足,成本在增加,那么,这个事情就不够划算。

我们接触的不少企业都跟风了花名,但实际都是两套系统在并行,不同同事在不同场景下使用不同代码,有人的花名别人根本不叫。实际上,各种“小麻烦”还真不少,加上根本没有去除官僚化,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其三,管理上“花招”很多的企业,大多都是耐不住寂寞,不愿意在打磨组织管理上投入的企业。

“花招”治不了企业的官僚主义,过多的“花招”会让企业越走越漂,越来越远离了组织管理的正途。因为,如果“花招”失败,他们只能用更多的“花招”来打补丁;而如果“花招”偶尔负负得正了,他们就会更痴迷于这种错误的路径。

其四,花名好不好使,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水浒》里,108将都有花名,相互之间也称“哥哥”,结果呢?从组织管理角度看,梁山团队是匪帮中的匪帮,官僚中的官僚,失败中的失败。

留言与评论(共有 11 条评论)
本站网友 郑州白癜风
15分钟前 发表
规定花名不可重复
本站网友 香料有哪些
2分钟前 发表
营造开放氛围
本站网友 食物恋
11分钟前 发表
可以说
本站网友 莱西二手房网
3分钟前 发表
可能从入职到离职都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
本站网友 为什么cf进不去
29分钟前 发表
无数的阿里分里
本站网友 345美元
24分钟前 发表
目的是防止员工“顺藤摸瓜”出权力条线
本站网友 好的美容院
8分钟前 发表
一度导致内部系统崩溃
本站网友 黄小兰
1分钟前 发表
如阿里
本站网友 中考复读
17分钟前 发表
有了官僚不承认自己有
本站网友 懒汉的幸福生活
25分钟前 发表
我们简单接触就能发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