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2025-02-06 17:53:41作品62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开放式办公室,是科技公司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但透明化之下仍有秘密不可窥探。员工们真正想要的,或许是一个畅所欲言的「社畜茶水间」,交流八卦,探听彼此的工资,讨论为何裁员和如何晋升。很早就有职场社交媒体实现这样的功能了,国内的代表是脉脉,在硅谷则是我们相对陌生的 Blind。最近,Blind 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硅谷裁员潮之后,Meta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大裁员后,这个海外版「脉脉匿名区」火爆硅谷

开放式办公室,是科技公司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但透明化之下仍有秘密不可窥探。

员工们真正想要的,或许是一个畅所欲言的「社畜茶水间」,交流八卦,探听彼此的工资,讨论为何裁员和如何晋升。

很早就有职场社交媒体实现这样的功能了,国内的代表是脉脉,在硅谷则是我们相对陌生的 Blind。

最近,Blind 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硅谷裁员潮之后,Meta、Twitter 等科技公司员工涌向了 Blind,将它当做一个发泄的出口。

匿名职场社交,席卷裁员后的硅谷

Blind 于 2014 年在韩国推出,2015 年扩展到美国,最初在苹果、谷歌、Meta 和微软等硅谷公司中流行起来,这些公司中多达四分之一的员工使用过 Blind。

目前,Blind 拥有来自 0 多万家公司的 700 万注册用户。

就像 Blind 的名字一样,在这里,用户可以匿名发帖并与业内其他人联系,提问、讨论甚至抱怨工作场所的任何事情,不管是裁员、晋升、公司政策,还是工资、八卦、职场文化。

其中,工资一直是 Blind 的热门话题,Blind 还针对性地提供了工资比较工具。

当你输入你的工资,可以查看与同行的比较情况,以及他们的背景信息;当你输入正在面试的某公司某职位,可以到期望薪资落在这一职位薪水范围的哪个位置。

而在最近,Meta 裁掉 多名员工,Twitter 解雇了大约一半的员工和数千名合同工,亚马逊确认削减硬件和服务团队,裁员话题成了 Blind 最新的漩涡中心。

一位自称是 Meta 高级软件开发人员的用户,在 11 月 9 日发帖称,「元宇宙将是我们的缓慢死亡」。

Twitter 内部则对马斯克的「雷厉风行」深感不安,Blind 上可以看到很多员工的言论,「富有同情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被彻底迅速地摧毁,Twitter 同事都觉得我们的家没了」。

在亚马逊裁员传出后,有员工写了篇「亚马逊裁员迫在眉睫,这对你有何影响以及你必须做什么」的帖子。

这些评论都是由现任员工撰写,因为用户在被解雇或辞职后无法再使用 Blind。

但员工们也不必担心会被公司,因为匿名和保护隐私是 Blind「安身立命」的机制。

这要从注册 Blind 说起。用户需要使用注册 Blind,个人邮箱和工作邮箱都可以,但是两者的访问权限不同。

▲ 公司评分、评价也是一项热门功能.

Blind 提供多个聊天频道,一是只和同事们讨论的私人公司频道,二是和关联公司员工建立联系的专属聊频道,三是与整个 Blind 社区互动的公共主题频道。

用工作邮箱注册并验证,可以阅读和参与所有内容,使用个人邮箱注册,只能浏览公共主题频道,无法进行讨论和发送私信。

也就是说,Blind 鼓励用工作邮箱注册。隔段时间,用户还需重新验证邮箱,如果到了新工作,那么再用新邮箱重新注册。这些通过验证的职场人士,才能组成 Blind 想要的社区。

▲ 片来自:getty images

参照同样的逻辑,Blind 不允许隐藏公司名称,「公司标签是我们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和其他用户都可以知道你们在联系谁」。

而在安全和隐私方面,Blind 承诺,所有邮件地址都经过加密处理,并与帐户信息分开存储。这意味着,无法将用户在 Blind 的一举一动追溯到邮箱地址。

与此同时,真实姓名也不会与 Blind 帐户相关联,因为 Blind 不要求提供这些信息,注册所需的唯一信息是邮箱地址。

▲ 片来自:getty images

Blind 再三强调,匿名是他们的核心,「我们不会出售和共享姓名、或个人信息。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会保留这些数据,也不允许公司们审查帖子或频道」。

在匿名机制的保护下,你的公司一般不会知道你是否在 Blind。但如果工作邮箱被监控,公司可能会看到你是否请求了验证码。

匿名版领英,更偏「负能量」

Blind 在硅谷的火爆,不只是因为这一次裁员潮。

期间,远程工作成了常态。科技、金融等行业虽然可以远程办公,但员工们依然需要「聚众讨论」offer、职场八卦、公司政策。

当员工们发觉和公司、同事越来越疏远时,Blind 恰恰起到了连接器的作用。

Blind 表示,自 开始以来,来自亚马逊、苹果、Google 和 Meta 的每月活跃用户数量翻了一番。

▲ 片来自:Blind

以往通勤时间是使用高峰,而在远程办公时,用户平均每天停留约一个小时,没有固定的范围也没有明显的高峰,他们不间断地出现在一天中的所有小时、一周里的所有日子。

Blind 出圈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随着远程工作的兴起,内部渠道的信息价值降低,Blind 能更直观地反映员工的所思所想,「人们在 Blind 上更加诚实」。

另一方面,当 刚爆发时也有一次离职潮,Blind 充当了「预警信号」,这里的消息比媒体跑得更快,这里也流淌着新的机遇,不少用户分享哪些公司仍在招聘,并讨论了从工作签证到医疗保险的一系列话题。

▲ 片来自:getty images

今年 4 月,Blind 公共关系负责人 Rick Chen 指出,在过去的一年半中,Blind 的用户增长了约 75% 至 100%。2021 年 5 月,Blind 获得了 7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在 Rick Chen 看来,Blind 的火爆,和「时代的不确定性」紧密相关。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 离职潮、远程办公、重返办公室、硅谷大裁员,Blind 在科技公司的一次次跌宕中反复刷存在感。

▲ 片来自:getty images

Blind 不只是一面被动的镜子,也不仅仅将员工们聚集起来。基于几百万注册用户,它会亲自组织一些有趣的民意调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说明科技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今年 月,对于争议不断的混合办公,Blind 对 1097 名 Google 员工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员工对 Google 要求每周在办公室工作三天左右感到不满。

今年 5 月,面对迷雾重重的元宇宙,Blind 对 1000 名 Meta 员工做了调查,发现只有 58% 的人表示理解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战略,反映 Meta 入局元宇宙的怀疑、困惑与挫折。

Blind 的愿景是,成为员工的盟友、公司的顾问,「赋予员工知情决策权,并激发公司的生产性变革」。

在批评者看来,Blind 更「负能量」,是领英的反义词。一名前首席人力资源官认为,Blind 相比 Indeed、Glassdoor 等类似网站,具有更强的对话性质,这也导致它更倾向于抨击公司,整体偏向负面。

综合双方的角度,Blind 应该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本身也是一种「凶器」,可能伤人于无形。比如,薪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对用户的评价。

一个例子是,与职业无关的人际关系帖子,也往往会在底部列出总薪酬(total compensation,TC),如果没有的话,评论会不断要求「TC 或 GTFO」(总薪酬或者滚出去)。

此外,虽然 Blind 有社区准则,但它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社区,只有被用户多次标记为不当的帖子才能报告给 Blind,并在审查后删除。因为缺少即时的审查,也会有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彩的评论出现在这里。

Blind 折射出职场的多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正如 Medium 作者 Dolores Pan 所评价的:

在很多方面,Blind 让我接触到了最好和最坏的科技文化。在这里,有人对技术改变世界的能力持乐观态度,有人只看重声望和报酬,也有人怀着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

职场需要「匿名茶水间」吗

匿名社交作为一种产品形态,其实并不新鲜。

脉脉出现得比 Blind 更早,它成立于 201 年,以求职招聘起家,却靠匿名爆料逐渐成为互联网大厂的「吃瓜基地」。

脉脉早期匿名区的发言审核十分宽松,《每日人物》采访的一名 85 后程序员提到,大量匿名用户点名道姓地骂人,也经常有号称年薪百万的应届生发帖。

在洋洋洒洒的匿名帖子里,不少职场爆料被证实,但虚假言论也层出不穷。

2017 年 6 月,脉脉上线「实名澄清」功能,允许对不实爆料辟谣,仅限 HR、公司高管、公关人员或事件当事人申请。

2018 年 7 月,脉脉被网信办约谈,因为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匿名版块被责令限期关闭并全面整改。

不久之后,「匿名」板块以「职言」形式再次出山,用户可以选择显示真实身份的三种方式之一(名字、公司或职位),第二种选择最为常见,毕竟「公司」也是一种金字招牌。

▲ 片来自:视觉中国

和 Blind 类似,脉脉的匿名板块也有其双面性。

一方面,脉脉的匿名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互联网大厂整改问题或者正面回应,比如关于员工猝死的新闻。

另一方面,脉脉也收到过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起诉,大多是因为匿名言论涉嫌损害企业形象,在不只一次败诉中,脉脉按照法院要求提供了爆料人信息。

很有趣的一点是,在国内,很多模仿领英的职场社交软件没有活下来,2015 年领英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赤兔」,主打「接地气」的实名职场社交,也在 2019 年 7 月下线,最终脉脉成了赢家。

这也说明了职场社交软件作为「匿名茶水间」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用户匿名发帖的内容板块,而不仅仅是寻好友、打造人脉的社交板块。

当然,Blind 和脉脉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比如 Blind 实行完全的匿名,验证方式只有邮箱,而脉脉是「实名职场社交平台」,验证方式更多,虽然开辟了匿名区,但更鼓励真实姓名和职业头像。

两者也有共同点,除了都是职场的风向标,也都下场做了招聘。

对于脉脉,是想要扩张品类,撕掉「职场茶水间」的标签。2018 年 4 月,脉脉正式推出招聘服务。

去年 12 月,《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在创始人林凡眼里,脉脉的使命在于「成就职业梦想」,更希望在择业时为求职者提供更完整的目标公司信息,招聘已成为脉脉核心支柱,招聘、广告、会员三个业务的收入比例为 :1:2。

而 Blind 的打算有点不一样,它希望的是双线并进,招聘服务 Talent by Blind 和匿名社区 Blind 虽然属于同一家公司,但是相互独立——你在 Talent by Blind 上并不是匿名,最好使用个人邮箱地址注册,公司能够查看你的姓名、照片、领英个人资料等。

不过,推动 Blind 做开诚布公的招聘业务的,正是匿名用户对职业发展和薪酬的重视。Blind 统计了匿名用户搜索的关键字,发现其中 80% 与公司名称、级别、职位或团队相关。

国内有脉脉,硅谷有 Blind,职场匿名社区是「平等对话」的重要形式,在保护用户身份的前提下,让用户走出某家公司的围墙花园,满足了人性所需。来到这里的员工们,在到更多八卦和自由的同时,往往也期待着更好的薪酬和机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19 条评论)
本站网友 郑州号驱逐舰
0秒前 发表
会员三个业务的收入比例为
本站网友 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30分钟前 发表
很有趣的一点是
本站网友 新建县房价
3分钟前 发表
讨论甚至抱怨工作场所的任何事情
本站网友 苏宁易购京东商城
23分钟前 发表
综合双方的角度
本站网友 汗颜无地
23分钟前 发表
裁员话题成了 Blind 最新的漩涡中心
本站网友 万人骑
21分钟前 发表
不少职场爆料被证实
本站网友 宁非
12分钟前 发表
职场八卦
本站网友 雪佛兰大黄蜂多少钱
16分钟前 发表
也会有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彩的评论出现在这里
本站网友 对外贸易政策
4分钟前 发表
Meta 和微软等硅谷公司中流行起来
本站网友 加蓬共和国
7分钟前 发表
如果到了新工作
本站网友 高桥房产
7分钟前 发表
这里的消息比媒体跑得更快
本站网友 金山毒霸2008
26分钟前 发表
离职潮
本站网友 郑州市二手房
17分钟前 发表
正如 Medium 作者 Dolores Pan 所评价的:在很多方面
本站网友 警报音
0秒前 发表
离职潮
本站网友 管理心理学案例
25分钟前 发表
有员工写了篇「亚马逊裁员迫在眉睫
本站网友 新日电动车质量怎么样
19分钟前 发表
远程办公
本站网友 免费国外空间
11分钟前 发表
「公司标签是我们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网友 护膝品牌
0秒前 发表
这也说明了职场社交软件作为「匿名茶水间」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用户匿名发帖的内容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