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周报真的是互联网最糟糕的发明

2025-02-05 21:56:46作品69
周报真的是互联网最糟糕的发明 不少互联网人可能都对写周报这件事感到“深恶痛绝”,这就不禁让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即周报本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撰写周报这件事,要如何才能变得更加科学。本篇文章里,作者就互联网公司普遍存在的周报这件事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就在前几天,几个大厂的朋友从北京来南京我玩,他们到酒店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吃饭,而是拿出电脑开始写起了周报。关于写周报这件事,朋友A之前就跟我

周报真的是互联网最糟糕的发明

不少互联网人可能都对写周报这件事感到“深恶痛绝”,这就不禁让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即周报本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撰写周报这件事,要如何才能变得更加科学。本篇文章里,作者就互联网公司普遍存在的周报这件事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就在前几天,几个大厂的朋友从北京来南京我玩,他们到酒店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吃饭,而是拿出电脑开始写起了周报。

关于写周报这件事,朋友A之前就跟我打电话吐槽过,我自己也听说过一二:

据朋友A所说,他曾经有一次周报写了8000多字,还有更离谱的,朋友B是个女生,她曾在周六凌晨4点跟我打完电话后,忙着去写周报了。

我自己在离开虎嗅后,也曾入职过阿里系做品牌方面的工作,那段工作时间不长,前前后后大概10个月,当然,也是要写周报的。不过,我当时写的周报也远远没有其它大厂那样卷,更多的像是在规定时间“交公粮”——

复盘过去一周的工作,梳理下周工作计划。

可能是我赶上了好时候,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公司经营得还不错,在业务规划上也比较务实和保守,所以当时对于写周报这件事,并没有很反感。但最近两年,大家对于周报明显敌意陡增——很痛苦,但还是要写,有的公司甚至还要求写日报,企业的另一边,老板们也很焦虑,业务进展不顺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抓人效,最后落实到行动上,首先就是周报得写好。

那么问题来了,周报写得好,真的能让企业业绩变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从管理角度来看,周报充其量只是事后复盘的一种方式,它有别于会议,并不具备实时性和快速性,可能有些人会反驳我,认为周报是组织交流、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

但事实上,一次好的周报应该是有反馈的,但反馈的效果往往由你的直系leader决定,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可以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但你不能要求你的leader跟你一样认真。

而且,比写周报更加头疼的,是你的同事比你更卷。

因为周报是以周为单位的汇报机制,放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绝大多数公司或者部门在以周为单位的时间切片里,并不会有太多的大事件发生,这么做,只会放大原来事情的重要性,加上每家公司的管理经验和业务逻辑有所不同,并不具备普适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可以合理质疑周报的科学性。

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现行的管理方式是相当僵化的,即便是像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很多还是唯领导是从,这和长久以来应试教育下班主任式管理脱不开干系。

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某某某离职,后来成立了一家传奇公司,单就这方面来说,国外要比我们更早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亚马逊才会有六页纸文化、著名的“20%时间”规定才会在谷歌发芽。

这些举措目的指向很明确——鼓励创新发生,但前提得在公司内部。

所以在收购推特后,当马斯克要求程序员写周报,具体到代码行数时,就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反对者声称这种做法实在太过了。

针对这块,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写过一本书,书名叫《狗屁工作》。格雷伯的“狗屁工作”论认为,现在很多人正在遭受精神暴力,陷入日复一日无意义的工作死循环里。

我倒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格雷伯的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免过于理想化了,就拿写周报这件事来说,出发点和动机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最后演变成一项工程:而且是面子大于里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一、别瞎折腾了,形式主义是周报的原罪

在过去,好的商业的立足点往往是一个好点子,微软、苹果,包括打败福特T型流水线的通用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好点子占领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包括我们所熟悉的世界顶级产品经理乔布斯,也吃过这样的亏,人们只听说当年乔布斯曲线救国、二度执掌苹果,却容易忽略当时他回归苹果的第一件事,就是优化组织、砍掉了多余的产品线。

这样的变革其实一直在发生。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科技圈的话,你会发现,今天的硅谷已经是硅谷有限公司了。而那些创造和主宰硅谷的人,已经从以沃兹(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为代表的高智商科学怪杰,变成了以约翰·杜尔(硅谷顶级投资人)为代表的生意人,后者曾经写过大名鼎鼎的《这就是OKR》。

外界很难想象,作为凯鹏华盈的创始人,约翰·杜尔拥有兼具战略分析和执行热情的完美人设,他的投资宗旨是当一个“创造未来的传教士”,所以他的行为指南可以大致总结为——

通过“量化宏大目标”的OKR,把愿景和目标量化成切实可行的、深刻连接当下的实践。

后来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个起源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后来被英特尔公司引用,并在谷歌发扬成教科书一般的组织管理系统。但到了国内,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有人有意为之,OKR成功取代PPT,成为新晋“画饼工具”,体现在组织上,就是员工周报字数越写越多,业务反倒越来越差。

这里有一个管理者极易犯错的地方:抓人效是对的,但千万不能流于形式主义。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导,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同理心,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作为leader,你是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周报的精心谋划上,还是更愿意把问题拎出来、去约你的leader时间寻求意见,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原因很简单,第二种做法的出发点,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这时候,可能会有人反驳说,“领导们都很忙,尤其在一个大部门里,一个人管着几百个人,领导根本没时间听你掰扯,周报是最好的向上沟通的形式。”

这个观点就更好击溃了:

你的公司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很多成熟的公司,类似亚马逊,它采用的是半个披萨饼模式;

退一步来讲,如果你的leader真的忙到那种地步,你还认为他有时间查阅你的周报吗?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取缔周报?

的确,现在的就业环境的确对年轻人不太友好。山姆·沃尔顿是大名鼎鼎的沃尔玛创始人,他曾在《富甲美国》书中谈过这个问题:

以前,只要你聪明伶俐,愿意埋头苦干,就足以在公司得到一切机会,但今天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普通人很难有冒头的机会。

但只要你认真思考一下,上述问题就变成了“管理者究竟应该如何做管理”。选择很重要,就像我前面谈到的,周报归根结底,可以抽象成向上沟通的一种方式,向上沟通并无对错,但形式分优劣。

而且,一般来说,如果你的公司过于形式主义,我相信让你反胃的可能不仅仅是写周报这件事,或许你更应该思考的是“要不要换家单位”。

二、老板给员工写周报这事,靠谱吗?

接着上面的话题聊,其实关于周报这件事,自流行以来,发生过不少变化。尤其是近两年,国内企业服务领域火了之后,不少协同办公玩家花在上面的心思,可谓是煞费苦心。比如“老板给员工写周报”这件事,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只能感慨一句:

得亏诺贝尔没有设立管理学奖。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跟你好好分析一下。

先从国外的工具型软件开始说起,无论是otion、Slack,还是更垂类的Airtable、Hipchat、Zoom,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在通用管理逻辑下诞生的、用于节省沟通成本的工具。比如Zoom,起初它爆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足够简单,网页端点开链接就能进入会议。

而且,他们虽然也是PaaS逻辑,但都有着自己的绝对防线。但到了国内,这些工具似乎都茫然了,本该盈利的小平台逻辑,被迫变成了大平台、大生态逻辑。

钉钉从早期的IM工具,到现在和阿里云绑定在一起,虽然盈利情况未知,但也算一种窘境下的尝试;主打PLG的飞书,产品确实不错,但定价逻辑属实有点让人看不懂,依然没有跳脱出传统软件公司的方式;反观产品逻辑没那么PLG的企业,倒是在下沉市场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国内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些工具带偏了——

起初人们并不讨厌钉钉,只是反感打卡和被实时掌控的感觉,周报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企业服务尤其是协同办公类玩家想要突围,产品打造应该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效率优化,但要注意的是,差异化不等于一味的标新立异。

再聊回“老板给员工写周报”这件事,把它当成一种卖点,出发点的确很清新脱俗。

但只要认真想一想,就能发现这是禁不起推敲的。且不论老板愿不愿意每周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写,员工愿不愿意耐着性子把周报看完,单单从务实的角度,周报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两块——复盘过去的工作、明确之后的工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开个会,或者里@责任人来得更快速些。

姜文有部著名的电影——《让子弹飞》有句经典的台词——谁会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吗?其实就是最好的形容。新眸曾在《中国互联网需要一场“人效革命”》一文中,详细谈过这个问题:早前引以为傲的大组织,如今却成为掩盖创新困境的挡箭牌,是加还是减,成了整个行业的一道哑谜。

所以在华为的任正非看来,企业是否垮掉,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管理是否进步。外延的基础是内涵的做实,内涵往往在于公司各级管理体系是否优化。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厂员工不愿意写周报,其实是管理层值得反思的问题,而且,形势已经十分迫切。

三、那么,周报还有必要接着写吗?

临近结尾,有的人可能会问,那周报还值不值得写、要不要接着写?

我的建议是,如果非必须,还折腾团队,最好不要;如果要,那一定是另作它用。

拿我们自己团队来说,我们也写周报,但关注点不在描述过去一周的工作,梳理下周的工作计划,而是放在了个方面:

描述你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公司是否存在一些不好现象,如果有,请大胆说明;因为我们是内容工作者,会要求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些心得。

我们团队很小,而且,所属的行业也比较特殊,所以不具备任何参考性。在公司内部,我们把周报定位为——

主要是写给自己看。

而且,经过1年多的实践,发现这样做的确有点用,但不多。

同样的道理,适合字节跳动的管理方式,也并非适用于百度和腾讯,我们都应该清楚,那些成功的管理法则,最终都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非一部分的企业文化。

话说到这个份上,你要不要这篇文章转给你leader?

作者:桑明强

来源:新眸(ID:xinmouls),专注于全球商业科技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眸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留言与评论(共有 20 条评论)
本站网友 积水潭医院预约挂号
24分钟前 发表
成为新晋“画饼工具”
本站网友 性能力
15分钟前 发表
尤其是近两年
本站网友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
23分钟前 发表
还是有人有意为之
本站网友 非洲野人部落
6分钟前 发表
作为凯鹏华盈的创始人
本站网友 上海toto马桶维修
5分钟前 发表
所以在华为的任正非看来
本站网友 宁波海伦钢琴
15分钟前 发表
但前提得在公司内部
本站网友 黄金投资的优势
25分钟前 发表
被迫变成了大平台
本站网友 哈尔滨阿尔卑斯团购
22分钟前 发表
我们把周报定位为——主要是写给自己看
本站网友 北京银行东大桥支行
19分钟前 发表
就拿写周报这件事来说
本站网友 tagged
23分钟前 发表
“领导们都很忙
本站网友 44526
30分钟前 发表
还是有人有意为之
本站网友 太原英语角
0秒前 发表
作者就互联网公司普遍存在的周报这件事进行了解读
本站网友 赫尔曼
12分钟前 发表
周报本身存在的意义
本站网友 新中国60年
2分钟前 发表
更多的像是在规定时间“交公粮”——复盘过去一周的工作
本站网友 博思堂
13分钟前 发表
而非一部分的企业文化
本站网友 近视眼矫正手术
14分钟前 发表
上述问题就变成了“管理者究竟应该如何做管理”
本站网友 上海雾霾原因
13分钟前 发表
我们都应该清楚
本站网友 科勒浴缸
18分钟前 发表
产品确实不错
本站网友 钢管厂
18分钟前 发表
问题就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