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你的双十一,不该为“伪需求”买单

2025-02-05 22:50:08作品70
你的双十一,不该为“伪需求”买单 种草内容遍布内容平台“懒人神器”、“网红爆款”、“用了就回不去”、“好物分享”这些醒目的文章、视频标题已经充斥在各类内容平台,尤其是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临近,各类种草视频、文章层出不穷。随便点开几个翻看一下,你就能发现,它们往往都能够通过几十上百字的简单文案,让你迅速了解一个甚至几个产品中的“新物种”,并且通过场景展示,让屏幕前的你下单购买。以最常见的烹饪场景

你的双十一,不该为“伪需求”买单

种草内容遍布内容平台

“懒人神器”、“网红爆款”、“用了就回不去”、“好物分享”这些醒目的文章、视频标题已经充斥在各类内容平台,尤其是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临近,各类种草视频、文章层出不穷。随便点开几个翻看一下,你就能发现,它们往往都能够通过几十上百字的简单文案,让你迅速了解一个甚至几个产品中的“新物种”,并且通过场景展示,让屏幕前的你下单购买。

以最常见的烹饪场景为例,单从早餐制作来说,目前市面上就已经涌现出早餐机、煮蛋机、三明治机、面包机、榨汁机、豆浆机等多个品类的十几种产品。在商家的演示视频以及种草的视频文章中,做饭变得轻而易举,但当用户实际购买后,才会发现这些产品无论是烹饪环节还是清理、摆放的体验,不但没有解决现有的使用痛点,反而增加了新的生活难题。

换句话说,厂商就是为了能够将商品打造成为网红爆款,打着好用方便、品质生活的旗号,不断创造“伪需求”。

看似专物专用,实则一无是处的“假爆款”

在众多的科技硬件品类中,小家电可以说是伪需求的重灾区,比如前两年短视频平台红极一时的薄饼机,被誉为“薄饼神器”的它,视频里能够毫不费力地批量制造各种味道、颜的薄饼,再放上熟食、果蔬一卷,就能轻松解决一顿饭。

看似全能的薄饼机

不得不说,对于那些喜欢吃薄饼并且自身在调制面糊、备料上有充足经验的用户而言,薄饼机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制作效率。但对于那些被上手门槛低、快速高效体验所吸引的普通用户而言,实际操作的时候才会发现,不仅使用前需要预热,而且对于自身厨艺水平的要求甚至比电饼铛还高好几个等级。

面糊稀了,挂不住薄饼机,烤出来的全是碎薄片,面糊稠了,不仅饼厚,也很容易造成饼的一面糊了一面还没熟的情况,同时由于薄饼机加热面没有任何外层保护,如果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还可能会导致烫伤。

类似的产品还有很多,比如三明治机、豆浆机、酸奶机、煮蛋机、豆芽机、面条机、便携榨汁杯等等。翻看这些商品在电商平台的追加评价就能看到,产品质量设计存在问题,实际体验未达到宣传效果的吐槽比比皆是。

看起来他们都是围绕单一使用场景开发的“专精”,但当用户实际上手后才会发现,所谓的便捷只是省去了一两个中间步骤,带来的却是更加繁琐的准备、清洗步骤以及占用厨房摆放空间的结果,久而久之,也就从“爆款神器”变成了“吃灰太久,半价99新”。

这么多的品类,你的厨房真的放得下吗?

之所以这些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占领市场,一方面是由于它瞄准了生活中的单独使用场景,通过在视频内删减使用前期、后期所需准备工作的方式,通过“掐头去尾”直接进行核心体验的营销,从而误导用户产生专物专用更加便捷的认知。

另一方面,则在于产品的价格足够平价,像薄饼机、煮蛋机、早餐机的价格,普遍在几十元上下,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低廉的试错成本。“即便不好用,大不了就是退货或者卖掉。”成为了很多用户在购买、使用过程中达成的共识。

对于这种“专精”的产品,用户还是应该先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比如吃面条、喝酸奶、喝豆浆的频率是否达到了每周必吃甚至每日必吃,而且需要结合与现有购买成品的途径、食用体验相比,是否能够接受自主制作带来的复杂工序。

举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平时爱吃面条的用户,从超市或者家附近的菜市场、主食厨房就能买到价格适中且选择多样的生面条,回家只需要按照自己需求烹饪即可。而使用面条机的话,看似成本更低,但前期需要等待机器揉面,还需要不时进行人工辅助,面条做完不仅需要烹饪,还要及时对面条机进行清理,只有先认清了实际需求,才能有效避免“伪需求陷阱”。

披着科技外壳,用场景讲故事的“伪刚需”

洗鞋机销量

就在前不久,又一个品类的爆款开始在电商与直播平台上频频露脸,它就是“洗鞋机”,以淘宝天猫平台为例,已经有多款月销超过1000台的洗鞋机产品,乍看之下,这种新品似乎能够有效解决鞋子清理的问题,但仔细研究一下产品就会发现,它就是一个中间带刷头的“波轮洗衣机”。

洗鞋机的结构也就决定了它能够适用的洗涤对象非常有限,基本只能适用于普通皮革、网布材质的运动鞋、旅游鞋,对于真皮、翻毛皮或者特殊材质的鞋子就无法处理了。另外,由于波轮洗衣机自身的滚转力度较大,如果是鞋身材质较薄的鞋子,也容易在洗涤中损坏。

而在很多洗鞋机产品的详情介绍页中,也能看到“洗鞋洗衣”两用的字样,通过将中间以及周围的刷头拆下,就能将洗鞋机变成洗衣机。

相同的产品,多一把鞋刷,不仅销量提升,价格也提升不少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同为志高的产品,在功能、洗涤容量、设计全部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了中间的洗涤毛刷被冠以“洗鞋机”之名的产品,比洗衣机贵了100元,而销量则是后者的5倍。

如果说对于家中需要购买洗衣机的人而言,买洗鞋机是为了“附加功能”,那么市面上的小型洗鞋机,才是真的把伪需求营销为新刚需,一次只能洗涤1~2双鞋子的洗鞋机,不仅需要用户自己反复加清水、排污水,同时还需要频繁拿取尚未甩干、湿漉漉的鞋子,可谓是既不省心、也不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洗鞋机并不是近两年新出现的产品,早在2008年就已经有了相同概念与原理的机器。但其能够在短时间内重回大众视野,究其原因还是厂商的营销需求,由于洗衣机市场已经无法到新增量,因此借用洗鞋作为新的细分应用场景,将老产品再次包装起来,激发用户需求。

与洗鞋子类似的,还有内裤机、空气炸锅、破壁机、干果机等产品,它们或是在讲懒人生活的故事,或是营造精致健康的人生,但这些产品的实际体验都与厂商营销相去甚远。对于厂商而言,它们不是在为现有的体验痛点开发新技术,而是通过为老技术来编造新故事,最终达到销售盈利的目的。

“伪需求”不会成为过去时,生活应该学会“减法”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想要避免各类消费陷阱,还是应该在消费行为中养成理性思考、慎重花销的好习惯,同时,面对现如今已经较为充实的物质生活,则更应该学习如何为生活“做减法”。

增添新物件之前,应该先思考是否能够用现有的产品实现“平替”,比如家中有电饼铛,其实完全可以替代早餐机、三明治机、薄饼机等产品,尽量用一样物品满足尽可能多的使用场景,这样就能避免商家构建的“专物专用”陷阱。

与此同时,对于新出现的品类、产品,消费者也应该秉持着“刚需优先”的原则对产品功能性进行优先级排序,从中剔除不必要与自身不需要的应用场景、使用属性,避免落入商家的“场景营销”当中。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编辑/钟毅)

留言与评论(共有 11 条评论)
本站网友 金税卡
27分钟前 发表
已经有多款月销超过1000台的洗鞋机产品
本站网友 艾拉物联
13分钟前 发表
平时爱吃面条的用户
本站网友 百乐堂
14分钟前 发表
不仅需要用户自己反复加清水
本站网友 勇敢的士兵
17分钟前 发表
通过“掐头去尾”直接进行核心体验的营销
本站网友 胡启明
20分钟前 发表
产品质量设计存在问题
本站网友 hcg正常值对照表
6分钟前 发表
平时爱吃面条的用户
本站网友 200129
10分钟前 发表
带来的却是更加繁琐的准备
本站网友 万网域名查询
15分钟前 发表
它们不是在为现有的体验痛点开发新技术
本站网友 苏州别墅
3分钟前 发表
久而久之
本站网友 营销资料下载
30分钟前 发表
笔者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