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2025-02-07 00:08:39作品106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星晖,编辑:园长,创业邦经授权发布。互联网是一本没有起始页的字典,不同代际的语汇挤在同一页纸上,酿成许多未解的谜团。比方说,第一次见到“痛车”这个说法的人,多少会有些摸不着头脑。可如果去电商平台上搜索一番,你会发现这个关键词似乎稀松平常,且紧随其后的购物关联词花样繁多,囊括了“痛包”、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星晖,编辑:园长,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互联网是一本没有起始页的字典,不同代际的语汇挤在同一页纸上,酿成许多未解的谜团。

比方说,第一次见到“痛车”这个说法的人,多少会有些摸不着头脑。

可如果去电商平台上搜索一番,你会发现这个关键词似乎稀松平常,且紧随其后的购物关联词花样繁多,囊括了“痛包”、“痛衣”乃至“痛笔袋”。

意想不到的字眼组合起来,意思越看越离奇。而这些神秘暗号落在00后、05后甚至10后的用户眼里,则可谓直白得无以复加,连解释都无甚必要,徒留下依旧一头雾水的圈外人。

不可避免地,一阵关乎年龄的惆怅感于此时油然而生,让人一夜间理解了当年问自己“打call是什么”的父亲母亲。

不懂就问,今天的年轻人们,到底在“痛”什么?

“痛”度分级指南

理解“痛车”最简单的方法,是直视它们。

一眼望去,大片大片的大胆彩、娇俏或帅气的二次元人物,以及……四颗凑数的轮胎。这就是一辆痛车的基本面貌。

若是马路上驶过一辆痛车,和周身千百个黑白灰铁罐一对比,那份视觉冲击力简直能与艾尔伯特镜头里的红气球匹敌。

源网络

说白了,所谓“痛车”就是一种拥有特定改装风格的汽车。

关于“痛车”的由来,人们公认其源头是 的汽车改装文化,与ACG(动画、漫画、游戏、小说)文化联系紧密。但论及具体的命名,那就有些众说纷纭了。

有人相信这一说法是将车身贴画类比纹身,从人纹身的痛感引申出“痛车”。也有人相信,“痛车”痛在会因为特殊改装而招致额外的税金或等。

一种通俗的解释是,痛车代表了车主的个人喜好,在公路上会引发种种异样目光,车主虽然喜爱自己的案,但不免感到尴尬、羞耻,因而演化出“痛”的说法。

在语言层面上,一说是彩绘车英语的误读,即“paintpain”。另一说与词汇本身的多义性有关,将“痛车”与“视线が痛い”“見ていて痛々しい車”等说法关联起来,指向一种脱离常规的状态。

源网络

这么想来,倘若用今天的汉语流行语来作比,那么“痛车”也许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社会性死亡”。

总而言之,“痛车”的本质是亚文化产物。正如ACG粉丝心仪的周边手办,“痛车”的存在就像一个宣告所爱的超大型手办,是所有者彰显个性的选择。

由“痛”之一字触类旁通,爱好者们发明广义的“痛”的冠名,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痛包”“痛衣”。它们的共同点是,在原有物件的基础上大量增加ACG元素,最终诞生出一类独特,或者说稍显浮夸的造型。

比如专门设计的“痛包”,其标志就是有足够大的透明夹层,从而能让包主在夹层里装满饰品。一个合格的痛包只要背出门,就能让所有人看到“你最爱的是什么”。

源网络

当二次元潮流席卷全世界时,“痛”文化的理念也随之散播,且逐渐壮大。我们在这里列举一套不严谨的分级小诀窍,帮助大家大致理解这份幸福的疼痛。

首先,第一个区间是介于无痛与微痛之间,代表是不出格的印花T恤。

譬如优衣库隔三差五进行的IP联名,对应IP的角形象会化作衣服上的印花。当年暴雪娱乐与优衣库展开合作时,人气选手D.VA和“破坏球”的款式一度遭遇缺货。轮到和精灵宝可梦系列联动时,线下训练家对战赛中的撞衫率也曾居高不下。

这类印花服饰不算浮夸,人们已经习惯将其作为日常通勤的搭配。广义性质相似的,还有小巧的贴纸、钥匙扣与缀在背包上的卡通公仔。

再升一级就到了中痛,和微痛之间是量变关系,代表是漫展等场合中常见的二次元痛衣、痛包等。

一枚印花徽章别在包上,看上去并不起眼,一百枚徽章拼在一起,刹那间痛感大增。再如COSPLAY装备,不仅从头到脚服饰数量齐全,还要增加妆造、发型乃至专属道具、特定姿势等痛感来源,组件齐全之后痛得让人感同身受。

更进一步,就大致达到了重痛级,主要源自足够晃眼的痛车。

源网络

某种程度上,汽车属于消费品链条中最具分量的那一档。以之为载体的痛车,无疑是“痛文化”的中流砥柱。

从中痛到重痛是一次质变。其中区别在于,痛车几乎没有任何“合法”场景,不像痛衣那样适用于特定的漫展,而是走到哪都要承受目光的洗礼。哪怕在二次元浓度极高的地方,痛车的出现也必然是全场视线的焦点。

当然,一山还有一山高。“痛文化”坐标系中存在着名为“剧痛”的隐藏成就,这是普通人遥不可攀的终点,任谁看了都要惊呼一句 :"这位更是重量级!"

——痛飞机。

乐观估计,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在深邃宁静的夜空中见到扎着粉双马尾的“痛卫星”……

“痛文化”回潮时

事实上,许多冲浪经验丰富的90后网友或许有印象,中文互联网上关于“痛车”的报道并不是最近才有,本土企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大圣归来》横空出世的2015年,时任腾讯影业CEO的程武曾在腾讯动漫行业合作大会上谈到“二次元经济”的新概念。当时,程武在解释二次元的表现时举例道:“一辆‘痛车’的装饰符合动漫作品的审美观,就是二次元。”

可以说,“痛车”与二次元的关联早已被行业注意到。2020年后,“痛文化”在新生代网民中的影响力像是一种回潮。

一方面,过去数年间,本土互联网社区不断发展壮大。以ACG为重要标签的哔哩哔哩、亚文化受众聚的小红书、得物等平台相继崛起。

从结果来看,“二次元”体的活跃程度大大提升,更易被外界所感知。同时痛包、痛车改装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多,相关社的纳新、组织难度都随之降低,越来越多地方性的痛车组织、爱好者聚会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新秀众多的二次元游戏赛道更是为这场再流行添了一把火。《明日方舟》《原神》等国产选手异军突起,让以往蹲守于日系代理游戏的本土二次元玩家有了新选择,并大量引入了新鲜血液。

当红的二次元游戏寻求跨界联动时,痛车自然而然成为其中吸引目光的代表。自上而下的“厨力放送”,和广大用户自发的展示需求遥相呼应,B站上就能看到不少游戏粉丝展示自己的痛车涂装。广义上的“痛文化”作品,更是演变为二创生态的重要一环。

源微博@原神

更值得注意的是,“痛文化”向其他领域横向渗透的态势愈演愈烈,已然初具规模。

对年纪更小的用户来说,“痛车”本身算不上实用,他们的主战场通常是“痛包”。在小红书上,有博主调侃说自己的柜子里“已经没有地球人包包的余地了”。

不过,多个活跃的痛包爱好者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日常所装饰的痛包已经不只有传统意义上纯粹的二次元主题。

有的痛包承载了粉丝追星的心愿,大量印有偶像照片的徽章、卡片,以及二创的涂鸦造型汇聚起来,和亮贴纸一同闪亮得令人目眩。也有些痛包的主题相对迂回,比如包主本人所持有的“娃”——又一个亚文化领域,或是带有同人彩的OC(original character,原创角),涉及到的圈子进一步扩张。

源小红书

这或许也能解答,为什么在概念被提出的多年之后,“痛文化”的生命力丝毫不减,越发旺盛。

粉丝文化、萌宠热、娃圈、同人领域……你方痛罢我方登场。年轻人青睐的“痛文化”,正演变为多个亚文化圈层共用的载体,是一代人放肆表达兴趣爱好的手段。他们比前人更大胆,更出格,也更不在乎圈外人理解与否。

一款被好奇目光打量的痛包、一辆回头率百分之二百的痛车,如同私人的广告墙,既是线上线下接驳同好的端口,也是网络时代的新新名片。

“痛”的财富密码

“痛文化”回潮,一眼看去似乎是ACG爱好者自发选择的结果。

但事实上,今天大众视野中的痛车、痛包往往不是纯粹的DIY作品,而是涉及到改装、联名甚至专有品牌的商品。

换言之,再度流行的痛车文化正处在不容忽视的商业化进程之中。

一方面,以兴趣为导向的痛车、痛包,正是当代各小众圈层生意中的一支。

在潮玩领域方兴未艾的今天,“痛文化”产品显露出了不小的商业潜力。具备专业痛车改装能力的服务商、拥有原创设计能力的痛包品牌,存在感都变得越来越高。

以痛包为例,产品本体的设计其实有着诸多门道,装饰物要视透明层的位置、厚度、尺寸等因素调整。也因此,痛包博主们会分享不少改造养护的要诀,并且对海内外品牌进行测评,供新入门的爱好者参考。

源小红书

顺着这股潮流,淘宝等电商平台上涌现出众多深谙此道的新锐品牌,比如浮游猫Fuyuueko、DRDR原创设计、BerryQ等等。它们的名号频频出现在小红书、微博的种草名单中,伴随着“国产品牌痛包做得越来越好”的感叹。

另一方面,区别于新品牌势力,传统车企也尝试着利用“痛文化”的媒介亲近年轻人,锁定潜在用户。

2021年中,上海ChinaJoy如期举办。在这场国内最具规模的数字娱乐展会上,众多车企把展台搬进了会场,像正儿八经的动漫展台那样设计。它们联名头部游戏,然后把二次元人物的造型喷在车上,执着于笼络年轻人的芳心。

上汽大众在展台两侧摆了两辆纯电SUV,一辆是皮卡丘同,另一辆是和《王者荣耀》职业赛事KPL合作打造的花木兰主题车型。

2021年末的广州车展上,比亚迪带来了“eStarPro战队潮改共创联名版”,凯迪拉克则与《原神》联动,展示了以游戏中角刻晴为主题的限量版痛车,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2022年9月,凯迪拉克与《原神》再续前缘,又推出了角枫原万叶和北斗的《原神》官方联名痛车,全球限量各60辆。在凯迪拉克全国40余家联名主题门店里,粉丝能通过小程序预约体验。与之配套的,还有联名活动主题的贴纸、钥匙扣、旅行札记本、手提袋、T恤等一系列周边。

如今,车企之间的竞争日渐白热化,言必称“Z世代”,营销必谈“破圈”,智能化、年轻化的口号喊得近乎泛滥。拥抱痛车,成了车企们在激烈竞赛中显露决心的一步。

时代正在发生改变,无垠的互联网有着千万种面目,随代际文化的演替绽放缤纷异彩。最初的“痛”隐含着超出常规的耻感,现今的“痛”则进化为辨别敌我的密码。

那些越痛越快乐的年轻人,创造出了比爱好本身更重大的价值。他们的需求催动着产业链走向成熟,也寄托着新老品牌破局的宏伟蓝。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一份日常之外的热爱。

本文(含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13 条评论)
本站网友 心理疾病本质是
26分钟前 发表
“痛车”痛在会因为特殊改装而招致额外的税金或等
本站网友 宁波正规男科医院
23分钟前 发表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本站网友 鸡矢藤
10分钟前 发表
比方说
本站网友 动车组
22分钟前 发表
现今的“痛”则进化为辨别敌我的密码
本站网友 效果好的美白产品
7分钟前 发表
痛车的出现也必然是全场视线的焦点
本站网友 前列腺炎论坛
10分钟前 发表
05后甚至10后的用户眼里
本站网友 斯特林
9分钟前 发表
那就有些众说纷纭了
本站网友 jugg
6分钟前 发表
可如果去电商平台上搜索一番
本站网友 误判心理学
20分钟前 发表
另一说与词汇本身的多义性有关
本站网友 风寒感冒食疗
11分钟前 发表
然后把二次元人物的造型喷在车上
本站网友 房颤怎么治疗
9分钟前 发表
有人相信这一说法是将车身贴画类比纹身
本站网友 高频交易
27分钟前 发表
为什么"痛车"文化又回潮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