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一个持续多年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电商独立站的土壤?

2025-02-06 09:05:37作品75
一个持续多年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电商独立站的土壤? 编者按:本文来自 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创业邦经授权发布。在这个即将过去的双十一,完全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的消费者恐怕很少。如果你随便抓住一个朋友一个提问:“今年双十一你在哪里买东西了?”他多半会回答一个或几个中心化电商平台的名字: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可能还会加上快手、抖

一个持续多年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电商独立站的土壤?

编者按:本文来自 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在这个即将过去的双十一,完全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的消费者恐怕很少。如果你随便抓住一个朋友一个提问:“今年双十一你在哪里买东西了?”他多半会回答一个或几个中心化电商平台的名字: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可能还会加上快手、抖音。其中,快手和抖音在一开始还具备某种“去中心化”彩,现在则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中心化闭环的道路。

主流消费者绝不会养成去品牌或官方APP购物的习惯,对“独立站”这个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当Shein这样来自中国的独立站在 市场扩张时,国内市场却完全没有独立站崛起的土壤——在投资界,提到“独立站”,肯定就是出海了(在国内有一个类似概念叫“二类电商”,我们下文会讨论)。

美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只有一个头部电商平台,那就是亚马逊,其规模远远超过任何竞争对手。虽然亚马逊历史上曾经以自营电商为主要模式,但早已走上了自营与第三方并举的道路。根据亚马逊的2022年第三季报,在该公司配送的全部商品当中,第三方商品的数量占据了58%(价值占比可能更高)。亚马逊就是美国的“阿里巴巴+京东”,缺乏直接竞争对手。

排名第二到第十名的平台基本上都是自营平台(仅有eBay一个例外),而且大部分是传统线下零售商的线上分支。2020年,苹果官方网店竟然能在美国零售电商市场排名第四,可见这个市场有多么零碎。

资料来源:eMarketer

因此,我们在讨论“美国零售电商市场”时,无非是在讨论三类公司:亚马逊(唯一的一线平台);以传统零售商为主的二线平台;以及数量庞大的独立站。在独立站当中,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号称估值500亿美元的Shein就是其中的代表。绝大部分中小卖家早已习惯了亚马逊 + 独立站的双轮驱动。在中国,这种格局是无法想象的。

严格地说,中国零售电商市场存在与“独立站”类似的卖家,那就是“二类电商”:你在、抖音或微博经常看到的商品广告,点进去之后是一个H5页面,用户可以在这个页面之内完成下单和支付流程。二类电商是重要的互联网广告主,往往能占据整个移动广告投放的1015%,尤其多见于服装、食品、日杂等品类。市场上没有关于二类电商GMV的权威统计,但是从广告投放比例看,它们占电商整体GMV的比例不会太低。我们可以认为二类电商就是中国的独立站吗?

资料来源:快选品

显然不能。与 的独立站相比,国内二类电商卖家存在两个致命的缺点,以至于几乎无法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复购率极低、品牌认知度几乎不存在。二类电商严重依赖广告拉新,几乎没有拉回流的能力,也谈不上什么口碑。与天猫、京东这样的品牌电商平台相比,二类电商的客单价明显较低。迄今为止,“新国货”品牌基本上没有从二类电商崛起的,倒是有一堆从天猫崛起的。因此,二类电商的利润率极低。

很多“二类电商”其实是变相的中心化电商,例如基于抖音平台的“抖店”——表面上是在抖音打广告的H5电商,实际上在运营、履约等方面均被抖音控制。我估计,国内二类电商交易额有一半左右是通过“抖店”完成的,其实就是抖音电商。

如果你曾注意主流品牌的效果广告,就会发现:它们绝大部分以淘宝/天猫旗舰店为落地页,也有一部分以京东为落地页,还有少数以抖店为落地页;总而言之,都是跳转到一个中心化平台。为什么它们不尝试将用户导向自己能完全控制的或官方APP呢?它们不是没有尝试过。过去十几年,从国际大品牌到淘品牌,发起过一次又一次“去中心化”“流量私域化”的努力,绝大部分以失败告终。用户的使用习惯固然在变迁,但无非是一个中心化平台取代另一个中心化平台而已。

过去一年多,我与多位电商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讨论过:为什么中国没有独立站(去中心化电商)的土壤?为什么任何品牌在中国都需要依赖中心化平台?我们都承认,这是用户习惯导致的——用户就是不信任、不习惯拜访品牌或独立APP。任何人的意志,归根结底不能与客观规律为敌:

首先,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极高,各个层级、各个年龄段的用户都习惯了以手机为互联网入口,以移动APP为主要购物场景。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PC上网用户还很多,在移动端使用浏览器拜访网站的习惯也根深蒂固。要知道,APP的获客成本比网站高得多,形成用户黏性的难度也高得多。从下表可以看到, 的头部独立站,至今仍有约一半的流量来自PC端;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的移动端流量也是大部分来自浏览器(网站)而非APP。

资料来源:白鲸出海

其次,在 ,搜索引擎(也就是Google)仍然非常发达,而不像在中国(也就是百度)早已衰落或让位于APP内部的搜索功能。这样,用户只要记住了独立站的名称或品牌词,就可以通过搜索实现主动复购。从上表可以看到,头部独立站往往有2050%的流量来自自然搜索。此外,Google的商品搜索功能(以Google Shopping为主)也非常强大,可以实现独立站之间的比价,甚至不用跳转到独立站即可实现成交。

第三,在除中国之外的大部分国家,仍是一种常见的交互形式,用户注册各大网站也会使用邮箱(而不是手机号)。因为用户经常阅读邮件,独立站通过邮件实现促销、拉回流,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这倒是有点像中国的电商卖家通过发来拉回流,但是在2021年8月以后,电商卖家普遍不能直接接触用户的手机号,从而失去了最重要的拉回流手段。

最后,用户对商家的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当年淘宝、后来京东崛起的主要原因。不过,信任感的缺失,主要影响的是那些白牌、小品牌;我们总不能说,用户对那些大品牌的也不够信任。因此,用户对商品真伪、质量和履约能力的信任感,是中心化平台在国内一手遮天的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无论如何,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事实:由于互联网整体生态的差异,在中国,很难建立以独立站为主体的去中心化电商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去中心化”没有前途。任何商家,尤其是品牌商家,总有经营私域流量、直接掌控用户的动力。它们从来没有放弃对“去中心化”模式的探索,先是快手,然后是抖音。遗憾的是,这两家都先后走上了中心化闭环的道路……、

时至今日,能够承载“去中心化电商”理念的场景,恐怕也就剩下了。事实上,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商家经营私域流量的主战场——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都有那么几个微商,也都加过几个商家运营,也都被转发过拼团链接。在生态内部,商家可以选择小程序、H5页面或小店(与视频号绑定)作为交易落地场景。与其他平台相比,有几个独特的优势:

官方暂时没有做“电商交易闭环”的冲动,腾讯也没有做电商运营的基因。事实上,腾讯对于任何需要做大量脏活累活的重运营生意,都是不太擅长的。对于电商这门生意,的心态最像Facebook,只期待从中获得广告和支付收入,没有什么控制产业链的野心(就算有也不可能执行好)。

同时具备强大的私域及公域流量。由于是国内唯一真正的强社交平台,所谓“私域流量运营”其实就是社运营。在公域广告投放方面,商家的选择也很多,例如朋友圈基于地理位置的投放对生活服务商家非常实用。

视频号补上了生态最大的短板:从此以后,广告可以越来越多地采取视频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告落地页也可以选在视频号。视频号可以绑定、小程序和小店,从而打通了整个生态。

支付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尤其高。很多老人不一定绑定了,却通过红包等方式有一定的资金沉淀,这也是当年拼多多崛起的重要原因。支付对国内商家的意义,可能大于PayPal对美国商家的意义。

基于地理位置的广告投放

资料来源:腾讯广告

在快手和抖音走上中心化道路之后,商家想必已经认识到:只有生态还承载着“去中心化电商”的最后希望。平台互联互通的推进,使得更多的商家开始畅想能否打通腾讯、阿里乃至字节跳动的流量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用户的直接掌控,摆脱中心化平台的控制。遗憾的是,上述愿景实在过于乐观了。

,尽管束缚比淘宝、京东要少一点,对商户的控制程度要轻一点,却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头部APP。沉淀在内部的用户,无论在小程序、还是视频号,归根结底仍然归属于,而非归属于商家自身。有些人会天真地认为,在平台互联互通之后,商家可以轻易将流量导出到自身或独立APP,从而成为类似 “独立站”的存在;这也是不切实际的:

固然不像淘宝、抖音那样渴求流量(因为自身流量有富余),却也不会任凭自身流量被轻易导出。从2021年5月开始,小程序在一般情况下已经无法唤起APP;从2021年9月开始,在内部点击任何第三方链接(包括腾讯自身链接),均会收到“该网址可能不安全”的警告。可以想象,绝大部分商家只能安于在内部经营流量,而不可能把流量导出。

即便允许商家随意导出流量,用户使用习惯仍然难以更改。中国互联网用户习惯于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少数头部APP上,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非上网设备、上网场景或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用户还是会留在这样的头部APP,而非沉淀到商家的“独立站”。

明智的商家必须接受一种动态平衡: 一边依赖于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的中心化流量,一边想办法在经营相对去中心化的流量。 即便后者逐渐占据主流,与 的独立站文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甚至比不上 以Facebook和Instagram为基地的去中心化 社交 电商 。 正 如 那句老话: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每年双十一前夕,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打开各种电商平台APP(去年开始可能又加上了短视频APP),在这些头部APP上面抢红包、领优惠券、凑单、付尾款;而不是打开接收上百个独立站的优惠信息,或者通过搜索引擎直接对比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独立站的商品价格。而且,明年、后年乃至年以后的双十一,估计还会是这个样子——如果届时还有双十一的话。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12 条评论)
本站网友 阴蒂割礼
23分钟前 发表
拉回流
本站网友 吴龑
11分钟前 发表
如果你随便抓住一个朋友一个提问:“今年双十一你在哪里买东西了?”他多半会回答一个或几个中心化电商平台的名字:淘宝/天猫
本站网友 ol什么意思
21分钟前 发表
在中国
本站网友 婴儿黄疸指数
6分钟前 发表
对商户的控制程度要轻一点
本站网友 interdigital
6分钟前 发表
我估计
本站网友 北京军都医院
25分钟前 发表
只期待从中获得广告和支付收入
本站网友 成都凯宾酒店
8分钟前 发表
后年乃至年以后的双十一
本站网友 焦作电影院
0秒前 发表
有些人会天真地认为
本站网友 林嘉祥
22分钟前 发表
这倒是有点像中国的电商卖家通过发来拉回流
本站网友 xiao776
11分钟前 发表
国内用户还是会留在这样的头部APP
本站网友 玫瑰花茶的作用
25分钟前 发表
过去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