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700亿阿里云掌门的新焦虑

2025-02-08 03:13:36作品77
700亿阿里云掌门的新焦虑 片来源@视觉中国文|火星商业,作者 | 李敦敏,编辑丨韩忠强豆瓣崩了、钉钉崩了、腾讯会议崩了……细数这一年,各类知名APP(应用软件)崩溃屡上热搜的不在少数,似乎有一种哪个知名APP不崩溃,都不算顶级APP的即视感。这些我们熟知的应用软件动辄“崩溃”,其实与背后的底层基础设施“云计算”有密切关联。作为系统崩溃的鼻祖级产品“淘宝”背后,每年“背锅”的正是负责服务器承

700亿阿里云掌门的新焦虑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火星商业,作者 | 李敦敏,编辑丨韩忠强

豆瓣崩了、钉钉崩了、腾讯会议崩了……

细数这一年,各类知名APP(应用软件)崩溃屡上热搜的不在少数,似乎有一种哪个知名APP不崩溃,都不算顶级APP的即视感。

这些我们熟知的应用软件动辄“崩溃”,其实与背后的底层基础设施“云计算”有密切关联。作为系统崩溃的鼻祖级产品“淘宝”背后,每年“背锅”的正是负责服务器承载能力和扩容的阿里云。

诞生于2009年的阿里云,起家最早,目前份额位列公有云市场第一,但云计算主要是TO B的生意,它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竞争非常激烈。

这也是为什么华为云、天翼云能够迅速进入前三,再加上腾讯云、百度智能云、金山云等后来者的追赶,阿里云稳住龙头地位并不轻松。

在今年11月日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自研CPU(中央处理器)倚天710已大规模应用,阿里云未来两年20%的新增算力将使用自研CPU之外,还成立了“数字政务创新联盟”等等。

而这样的举措,表面上好像是呼应着阿里云第三代掌门人张建锋,在6月份阿里云峰会所提到的那句“Back to Basic”。

但“Back to Basic”标语的背后,更像是张建锋对阿里云商业化的焦虑。

2022年初,前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蔡英华出任阿里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全球销售总裁,以及在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中,制定了更加To B的销售组织架构,强调“伙伴优先”的战略。

这一系列动作,更反映了阿里云从底层技术云服务商转向商业化变现的急迫。

01、连亏12年后

质疑,始终伴随着阿里云这1年的发展。

自2008年阿里云的工程师敲下第一行“飞天系统”代码后,铺天盖地的“阿里为什么做云计算”质疑便从未断过,而看热闹、唱衰的行业人士更是不少,甚至微软 研究院的副院长王坚在来到阿里云后,也一度被人称为“骗子”。

伴随着一路质疑,阿里云也在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技术概念,并成为国内云计算赛道的拓荒者。从提出“去IOE”概念、“DT时代”、“五新”、“城市大脑”到成立达摩院、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再到2022年公布的自研CPU倚天710大规模部署等,阿里云都是绕不过去的标杆。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

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阿里云遥遥领先,占据4.5%的份额,是后三位华为云、天翼云以及腾讯云的总和。

除了IaaS,云计算的另外两种主要服务模式是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其中,laaS主要是面向大众的公共云,PaaS是由专业平台服务商运营的公共平台服务云,而SaaS则主要是面向政府和企业业务的软件和业务服务云。

打个比方,如果说IaaS相当于是云计算市场中的水电煤,那么PaaS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去“加工”它们的过程,SaaS就是你在超市看到的矿泉水、酒或其他饮料,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

归根结底,云计算本身是互联网的延续,是通过软件定义硬件方式,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从卖设备转变到了卖服务,企业如果需要网络、计算、存储资源,不再需要购买服务器,而只需要买云服务。对于个人而言,以往我们需要存储在U盘里的重要资料,而现在只需要在网盘/云盘存储即可。

(云计算产业链,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CSD)

用“阿里云之父”王坚的话说:“什么样的云计算状态才算得上好的公共服务,如果还是用电来打比方,那就是能够用、便宜用、安心用。”

而被称云计算产业链中关键基础设施的IaaS,基本都是巨头的游戏,因为需要在固定资产上大把投钱,亚马逊云也是自2006年开启云计算后到2015年才首次扭亏。而阿里云则是国内最先开辟这一市场的玩家,在连亏12年后,阿里云如今已经成为阿里巴巴集团业绩的“亮点”。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22财年(对应自然年2021年4月~2022年月)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截至2022年月1日止的12个月里,阿里巴巴的营收为850.62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阿里云在2022财年中取得了745.68亿元的收入,首次盈利11.46亿元。

不过,云业务的收入在持续高增长后有失速趋势。

2022财年,阿里云各季度收入分别为160.51亿元、200.07亿元、195.9亿元、189.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9%、%、20%、12%。

这一增速下滑早已初见端倪,自2018财年阿里云达到101%的增速后便一路走低,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增速仅为10%。

当然,云增速放缓并非只有阿里云一家。

华为云在2020年同比增速168%,2021年则骤降到4%;腾讯也在2022年一季报显示,包含云业务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同比增长10%,是该板块单独披露收入以来的最低增速。

阿里云之于阿里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阿里将三大战略升级为“消费、云计算、全球化”,提到第二位的云计算已被视为阿里生态增长的“第二曲线”。

但是想要打造一个新的增长极并非易事,1年前阿里云开荒扩土之际,各路玩家还没反应过来,如今在技术不是各大巨头的门槛之后,谁能实现更好的商业化就各凭本事了。

02、新掌门的焦虑

拿着最王炸的牌,却打不出漂亮的仗,这对于张建锋这位第三任阿里云掌门来说,是最大的痛苦。

2022年6月1日阿里云峰会上,48岁的张建锋站在舞台上,背后就是“坚持技术长征”这六个大字,并在其下面写着“Back to Basic”—回归云计算本质的英文标识,似乎张建锋在向外表达阿里云依旧“技术优先”的初心。

然而,少有人观察到的是,在张建锋“坚持技术长征”主题背后,隐藏的是他对阿里云商业化浓浓的焦虑。

这不是夸大其词,作为第三代掌门人,张建锋在2018年接手阿里云时,是阿里云最“风光”的阶段。

不仅掌握着公有云半壁江山,更有王坚、胡晓明在此之前,为其打下了技术优势,而张建锋上任,就是要将这些优势转换成真金白银,通过商业化变现,做实阿里云在集团作为“增长新引擎”的角。

而这个时候,张建锋对于如何做好商业化,也有明确思路,甚至王坚早已为阿里云规划好了榜样,那便是亚马逊+谷歌。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亚马逊云(AWS),主要通过公共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建设与运营,逐步向PaaS(平台即服务)扩展,为企业提供从算力、存储到软件应用的全场景服务。

而几大巨头的赚钱能力也遥遥领先业内。

从全球前三亚马逊、微软、Alphabet(谷歌母公司)的财报来看,云业务已经成为他们业绩增长的亮点。

2021年亚马逊、微软、谷歌的云业务的营收分别为622亿美元、677.84亿美元以及192亿美元。

张建锋也是沿着亚马逊云这条商业化之路设计的,在2019年北京阿里云峰会上,张建锋就明确表示:“阿里云智能升级之后,所有的技术输出、产品输出、对B端的服务都必须通过阿里云智能平台,包括协同办公系统,新零售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

于是,在明确了商业化方向后,张建锋先是将钉钉融合进来,又通过发布“云钉一体”的战略部署,让钉钉成为一个带有“客户资源池、项目协同、SaaS应用聚集地”等多重价值的PaaS平台,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的同时,加速自身的商业化能力。

不仅如此,在SaaS层,张建锋通过阿里云提倡的“被集成”方针,以及钉钉明确边界,全面开发吸收各行各业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生态伙伴、SaaS厂商的方式,在SaaS层服务上也展开布局,并通过抽取“展位费”进行变现。

(阿里云的“云钉一体”生态方针,来源:国海证券)

想法很美好,但实践很艰难。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商业市场过于复杂,加上近些年“东数西算”、信创国产替代化的兴起,以及“国资云”的崛起,让张建锋想要的商业化成果,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东数西算”面前,阿里云一直引以为傲的数据中心优势也降低了存在感,市场竞争力出现一定下滑不说,算力价格骤降,也进一步影响了阿里云的商业化。

这些技术之外的“喧嚣”,留给张建锋的难题是,如何为阿里云到一个新的“增长引擎”。

0、巨头也内卷

这几年市场环境的转变、TO B企业的复杂度给了张建锋一个“措手不及”。

最初,云计算市场客户最成熟的市场莫过于互联网、在线教育以及游戏等,但是这些行业风光已不复之前。

尤其是2021年,阿里云丢掉了一个最大的客户字节跳动,后者选择自己干,并推出了火山引擎。

 

可以看到,几大互联网大厂纷纷自己下场,以及传统强势的通讯巨头也有自己的阵地和优势,阿里云等一众公有云服务商可以开拓的市场逐渐变得有限。

瞄准政企市场,不仅是阿里云的想法,也成为当下众多云巨头的共识。

去年的阿里云峰会上,其高管也表达了类似观点:“阿里云为全面服务政企(政府、电信、金融、能源、制造等行业)市场做好了准备。”

但这一块却是运营商巨头联通云、天翼云、移动云等主场,除此之外,在政企赛道还有一个隐形巨头华为云。华为在2021财报中提到,在中国,华为云服务了600多个政务云,帮助超过5个城市政务云升级到云原生;服务超过0家汽车制造企业、超过15家家电Top企业;帮助1.7万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而在政务云市场,仅华为云和天翼云就包揽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原因也很显而易见,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阿里云等公有云服务商的机会与这些“铁杆”企业的地位不可相提并论。

其实阿里云挖掘非互联网企业也不是一朝一夕了,但是收效有限。

根据2022年财务数据,阿里云来自非互联网客户的收入占比从52%提升至5%,但是营收的绝对值却从98.6亿元下滑至9.7亿元。

也就是说,拓展客户数量并没有让阿里云的营收大增。本身做底层的毛利率就并不高,根据国海证券研报,IaaS企业的毛利率大约在10%15%,但是一旦企业做PaaS和SaaS的毛利率便可达5070%。比如港股上市公司SaaS龙头微盟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高达66%,软件龙头金蝶、用友的毛利率也在60%左右。

这是因为做PaaS和SaaS,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系统、软件、数据库等服务,更凸显定制化的商业服务和产品技术等能力,而这对于企业的利润回报更高。

根据业内人士所说,目前云厂商都认同一个逻辑,IaaS是数字化底座,PaaS+SaaS才是在软件层次上带动企业进行看得到的数字化升级途径。

然而问题在于PaaS+SaaS的能力差异,大家是不同的。比如,腾讯的PaaS+SaaS是偏向供应链末端的,偏向营销以及财税、人事管理。、QQ作为能链接用户的终端,天生就“离人近”,再加上腾讯集团也认同C2B的观点,使其PaaS+SaaS在供应端最为强大。

阿里云有钉钉这个入口,连接PaaS和SaaS,但一位企业服务市场的资深人士表示:“问题在于,供应链前端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场景复杂度高,攻克艰难,这也使其在阿里云的PaaS+SaaS的布局在早期收益上少有显著表现。”

在国内云计算厂商越来越内卷,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出海”已经成为几大云厂商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阿里云也不例外,既向国内市场要“商业化”,还要加速在海外占领山头,其在海外地域上的核心布局,是聚焦东南亚地区,辐射中东和亚太市场。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8个地域运营着85个可用区,服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挑战不亚于国内,在当地设置团队、数据中心,获取企业的“信任”等等,这些困难也成为阿里云等厂商无法回避的问题。更不要说还要直面亚马逊云等海外巨头。

不论是出海还是国内的政企市场,都是“硬骨头”,但在不确定的当下,它们可能已是张建锋为阿里云到的“最优解”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12 条评论)
本站网友 凤凰租房
20分钟前 发表
以及在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中
本站网友 游大大
29分钟前 发表
又通过发布“云钉一体”的战略部署
本站网友 多囊卵巢症
27分钟前 发表
2022年初
本站网友 三元东桥
9分钟前 发表
张建锋通过阿里云提倡的“被集成”方针
本站网友 苏州新房网
24分钟前 发表
隐藏的是他对阿里云商业化浓浓的焦虑
本站网友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27分钟前 发表
除了IaaS
本站网友 我要搞b
6分钟前 发表
同比增速分别为29%
本站网友 鲜花礼仪
12分钟前 发表
更不要说还要直面亚马逊云等海外巨头
本站网友 力倦神疲的意思
19分钟前 发表
就是要将这些优势转换成真金白银
本站网友 阮杰
6分钟前 发表
不再需要购买服务器
本站网友 密室
22分钟前 发表
天翼云以及腾讯云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