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品 >

作品

这家公司,造出了《万神殿》里面的技术

2025-02-05 15:44:30作品86
这家公司,造出了《万神殿》里面的技术 屏幕里展示的一切,都能被记录和回溯了。作者 | Finley编辑 | 靖宇你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出现过下面这样的状况:上次开会摸鱼说的那个 idea、那个梗,突然就记不起来了。真工作时想翻自己做的某个笔记、确认老板交代的任务、回忆同事当时怎么甩的锅,但就是想不起来……其实 90% 的记忆,在一周后都会被遗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美国科技创业公司 Rewin

这家公司,造出了《万神殿》里面的技术

屏幕里展示的一切,都能被记录和回溯了。

作者 | Finley

编辑 | 靖宇

你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出现过下面这样的状况:

上次开会摸鱼说的那个 idea、那个梗,突然就记不起来了。真工作时想翻自己做的某个笔记、确认老板交代的任务、回忆同事当时怎么甩的锅,但就是想不起来……

其实 90% 的记忆,在一周后都会被遗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美国科技创业公司 Rewind AI 就造了个 Rewind App,给用户的人生加个搜索引擎,给记忆加一个外展可搜索硬盘。让人不禁联想到最近大热动漫《万神殿》……

截止到目前,这款产品已有超过 000 人用过,还获得美国知名投资机构 a16z 领投的 1000 万美元,估值 7500 万美元。

那么,这样一个「人生引擎」,是如何工作的?它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Rewind 可以在苹果电脑中搜索记录的文字和声音等信息|Rewind

01

人生搜索引擎

在 Rewind 的上,它给自己的定位完美说出了其全部功用:为你生活打造的搜索引擎。

Rewind 使用方法简单,打开软件它就会开始全程录屏和录音,按照时间线记录你在屏幕前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敲下的文字、在屏幕上看过的视频,甚至是在屏幕前说的话。

当你想回溯过去自己说过的某件事时,可以点击搜索或者直接语音输入关键词,Rewind 就能帮你到这个关键词分别在何时何地出现过,大大提升自己的「记忆水平」。

软件支持的范围非常广,包含所有苹果电脑自带的软件,Chrome 浏览器等,还支持 Zoom 这个在 使用最多的会议软件。从一位参与内测体验的 Twitter 用户的发言来看,该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令人满意」。

据官方介绍,Rewind 的原理搜索资料的过程使用原生 macOS API 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来分析屏幕上的所有内容。

其技术壁垒在后端,Rewind 的团队拥有一项特别的技术,可以把原始的录音文件压缩高达 750 倍。相当于录下 750G 的文件最终可以压缩到只有 1 个 G,大大缓解了本地存储的压力,因此该软件支持长期「续航」。

联合创始人 Dan Siroker 介绍 Rewind 用法|Rewind

笔者和一位 AI 技术人员咨询,对方猜测 Rewind 可能使用了「智能像算法合并处理整片的同像素点」,利用「语音编码技术」对音视频进行了极致压缩处理,同时给每段信息加上时间戳以在使用时精准定位。

产品也设想了许多用户担心的隐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比如,软件产生的所有文件全都本地存储,用户可以随时按停止记录删除本地文件,用户也可以选择哪款软件不被记录。

当然,Rewind 也有一些局限。

首先,创始团队明确表示这是基于 MacBook 自研芯片所打造的 macOS app,这意味着目前只有搭载有苹果自研的 M 芯片的产品才能使用;另外,部分软件如未开放 API,该软件也无法打破「屏障」记录你在软件上记录的内容。

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开放给所有用户使用,手头有 MacBook M 芯片系列的读者可以前往申请试用。当前产品仍然免费的,但未来将提供增值的月度订阅。

02

寻「全脑仿真」

在今年 11 月融资信息公布后,Rewind 的创始人 Dan Siroker 也在 Twitter 上用多达 0 多条推文介绍了其全部的创业历程。

在他的自述中,他直言做 Rewind 这样一款产品是希望帮助人类获得「超能力」,用技术打破人类的生理极限。

根据 Dan 在 LinkedIn 上的介绍,他曾在 2018 年成立过一个基金会,「资助和开展科学研究,以加快我们走向人类全脑仿真(emulation)的道路」。

Rewind 甚至可以搜索到视频会议中的对话|Rewind

「全脑仿真」,近年来已经在《黑镜》《万神殿》的科幻影视对其已有不少介绍。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这样定义「全脑仿真」:

扫描大脑收集数据 ;

解释大脑数据并构建软件模型;

该软件模型「非常忠实于原始模型,当在适当的硬件上运行时,它的行为本质上会和原来的大脑一样。」

简而言之,技术进步可以让一个电子化的大脑最终将代替人类原始的大脑,最大程度解除肉体对人类的限制。

致力于「打造人类超能力」、实现「全脑仿真」和 Dan Siroker 的亲身经历有关。

他在 20 多岁时听力开始逐渐受损,在助听器的帮助下,他到 0 多岁才让自己的生活恢复正常。Dan 在 Twitter 中写道,「失去感觉并重新获得感觉就像获得了超能力。从那一刻起,我一直在寻技术可以增强人类能力并赋予我们超能力的方法。」

在创办 Rewind 之前,他还是另一家科技公司 Optimizely 的联合创始人。2020 年,Optimizely 被收购后他选择离开,并开始寻不同的方法来增强人类能力。在埋头苦干两年之后,他终于带领团队研发出「Rewind」这样拓展人类记忆的产品。

为他们提供融资的 a16z 投资人 David Ulevitch 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当工作信息沉淀为数据,技术是抵抗记忆丢失衰退的不二法门,且在未来极具市场场景。

「今天的数字工作场所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文本、语音、视频和文档进行实时交流和协作。我们可以通过 URL 共享大量文件,并通过搜索栏访问无法量化的信息量……然而,因为年龄的增长或者我们每天摄取信息量过大,我们需要 rewind 这样增强用户的记忆力的产品。」David 说。

0

正在全面数字化的人生

从 Rewind 到最近热播的《万神殿》,关于「全脑仿真」的技术诱惑,和数字化隐忧话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在《黑镜》第一季中就曾做过类似的设想。在未来世界里,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植入耳后的记忆芯片和微型电子眼。这个芯片连接可以的大脑和视觉神经,将 AR 虚拟影像投射到人眼的视网膜上,并将这些影像保存到设备中,让人拥有永久记忆能力。在影片设定中,这并非福音,反而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脆弱。

尽管科幻片带来诸多警示,但我们的人生正在加速数字化却是一个无可辩驳的大趋势。

从互联网崛起至今,利用电子产品拓展人类生理极限的尝试就没停止过。

2010 年推出的谷歌眼镜是比「Rewind」更早更硬核的记忆拓展先驱。谷歌眼镜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Thad Starner 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时曾表示,「谷歌眼镜真正震撼的功能在于记忆代理」,即谷歌眼镜可以帮助人们回看过去自己记录的关键信息。

当年的谷歌眼镜因为隐私问题遭到抵制|WIRED

在 2019 年,国内也有创业公司曾经设想利用体内放置纤维软管实现数字化管理身体健康,「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帮每个人建立饮食和血糖血压痛风之间的个性化模型。告诉每个人该怎么吃饭。」

更多没那么夸张的数字化趋势,其实已经在我们生活中逐步蔓延。一开始,我们只是利用社交软件、购物 app 来满足我们现实生活所需,将更多情绪、情感、时间都花在这些软件上,电子产品及其服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物件。

现在,伴随着更多电子产品如智能手表、智能电子秤、监测仪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记录着我们身体信息将其转化成一个个可量化的数据,打开了过去人的感官不能达及的新领域,更好的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但同时也让我们进入一个数据化的世界和个体。这里面的机会看上去诱人,但代价却模糊不清。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技术的发展,让电子设备这种「外置记忆装置」变得愈加强大,以至于可以让人随时审视任何人生片段(甚至是他人的)。

但如果一切都可以被翻阅、审视、量化,我们还会享受这样的人生吗?目前的技术固然还没达到科幻片一样的能力,但是这个问题,未来一定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等待解答和选择。

*头来源:《万神殿》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 geekparkGO

极客一问

你如何看待「全脑仿真」?

留言与评论(共有 12 条评论)
本站网友 北京香江花园
7分钟前 发表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本站网友 qq模版
23分钟前 发表
他到 0 多岁才让自己的生活恢复正常
本站网友 网络购物
30分钟前 发表
为他们提供融资的 a16z 投资人 David Ulevitch 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本站网友 水果祖玛
7分钟前 发表
软件产生的所有文件全都本地存储
本站网友 长春万盛理想国
19分钟前 发表
用户也可以选择哪款软件不被记录
本站网友 graves病
9分钟前 发表
并通过搜索栏访问无法量化的信息量……然而
本站网友 柏莱雅化妆品加盟
17分钟前 发表
他终于带领团队研发出「Rewind」这样拓展人类记忆的产品
本站网友 蜂蜜水怎样喝减肥
12分钟前 发表
为他们提供融资的 a16z 投资人 David Ulevitch 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本站网友 激光器件
19分钟前 发表
真工作时想翻自己做的某个笔记
本站网友 清扬洗发水好吗
21分钟前 发表
但未来将提供增值的月度订阅
本站网友 高层住宅得房率
23分钟前 发表
当年的谷歌眼镜因为隐私问题遭到抵制|WIRED在 2019 年